大哉!乾元

——关键词:空非无物 大盈若冲

如果去掉哲学中的修辞(文学元素)呢?
其实某些“话头”、“俗言”、“俚语”的表述,更容易为大众理解:
世界就是“相”就是“色”,这个不用说了,而把“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身心感受、情绪情感、思维判断,包括由“相”之“刺激”而在人们心中建立起来的“神经产品”——“条件反射”等“习气”在内)的全部的“色相”加在一起谓之“”时,肇曰“空非无物”(僧肇结合他的老庄本色给出了一个“和稀泥”的论点)、永嘉注了:“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诺,高僧说:“万象森罗一串穿”、“万象森罗一口吞”,“天堂地狱,无非净土。万象森罗,都是唯心。”
真人说:“如来妙体遍河沙,万象森罗无障遮。会得圆通真法眼,始知三界是吾家。”
所以,还是“如来”(罗什团队)提炼的哲学定义最纯粹:“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还是横渠先生概括得最精彩:“天人合一”;
还是象山先生讲话最传神:“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

该通真妄,此是即妙有之真空,非无物为空,故言第一义矣。
——《圆觉经略疏之钞》卷五

然则万物果有其所以不有,有其所以不无。有其所以不有,故虽有而非有;有其所以不无,故虽无而非无。虽无而非无,无者不绝虚;虽有而非有,有者非真有。若有不即真,无不夷迹,然则有无称异,其致一也。
——《不真空论》

天地一囊,日月壶中,芥子须弥,大千毫末。
挥金八极,尘视六合,乍合乍离,焂无焂有。
入幽出显,虚空泯漠,驱神役鬼,雷电交作。
谓之为虚,何所不有?谓之为实,何者非无?
我今指示,玉清妙道,学道之士,克体渊源,屏绝思议,默玄静悟,心不着物,以无无意,解秘密因,参同妙契,于子午时,调息气机,万神摄伏,外内太素,摄诸法象,咸归无有,入黍米珠,观诸天地,现一切法,日月星辰,山河岳渎,万品亿类,大千世界,一切形声,色相体质,无不具足。外相清好,观者各以其意得之,出入极外,立乎天根,见诸天地,如一脱粟,是诸色相,各于微尘,刹中现之,无所不有,而实无有。
——《吕祖全书》清微三品至道极玄参同妙典大乘度劫真经

中国哲学史上最深刻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之一僧肇,第一次“精致”、“丝滑”、“不容置疑”地以(文学)排比句式,兼带“辩证法”思想,把这两个“对立”概念的依赖、转换,进行了“统一”(于“一体”)之“论证”:
“无”(“空”)不是没有塞,“有”也不是实有哈。“有”与“无”(“空”)是同一个东西的不同名称罢了嘛。

然而,嫑说“推理”、“论证”了,面对说一下都“不可说”的“非常之道”,具体而言,面对“(虚)”和“(妙)”(这一对哲学史上的“老对手”)——或者(由此演绎出来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或者(由此演绎出来的)“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或者(由此演绎出来的)“天=人人=天”(“天人合一”)——所进行(宗教学上)的“推证”,未知僧肇们使用的是哪一套“逻辑工具”,把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对接”、“整合”烩成了“一锅”?“白马非马”耶?因明诡辩耶?姑且称之“宗教逻辑”吧,像印度的因明中国的名辩,都是与我们今天所学习所接受所熟悉的形式逻辑完全不同的思维工具。因明、名辩是古代用来辩论的(诡)辩(话)术。虽然“一切法但有言说,而无实义。”当然,里面混杂了不少的“辩证法”(“辩证逻辑”)和一些简单的“形式逻辑”。藉于此,庄子推论出了“天与地卑山与泽平”等等各种“荒诞不羁”的论点(傅大士顺着这个荒诞论点继续畅游演绎,禅道遂浮出了水面: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在这个长镜头、大背景下,我们才能清晰观察这个推理过程之“荒诞”(比如不断地“转移主题”、“置换概念“,及改变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等等不一而足),也就明白了“和稀泥小能手”那势不可挡的论证,根本是在论证一个“寂寞”——不仅仅是东方的《肇论》,从维特跟斯坦的视野看过去,适用于数学或理论物理领域的“逻辑论证”,一旦应用于哲学领域,基本都是“非法的”。哲学之内不必言说,哲学之外哲学家不知道,所以他认为所有的哲学家都应该“三缄其口”:“没有多少真正的哲学问题,许多所谓的哲学问题,只不过是些用来消遣的伪命题,是由于语言误会和思想混乱造成的。”(《逻辑哲学论》),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的“哲学”,无不是节外生枝的捏造,根本诠释不了世界的本质。远了,说回来。用这套“倒果为因”(先射箭再画圈)推出煤白雪黑公羊生羔也非难事——难的是,今天大多数研究员在研究这一古代论师“为辩论而辩论”的阶段已经在那些“徒逞口舌”的辩经运动中没顶了,最终把学术研究导向了“神学”。
最后,我们终于“想通”了,禅道理论是根本“想不通”的:“你有拄杖子我与你拄杖子,你无拄杖子我夺却你拄杖子。”
虽然(如此),修行人,只要领悟了“有=无”这个看似“荒诞”之说,在修证中的具体指向,即那面从空中落在吾人眼前的“大圆镜子”(“森罗万象”)——一旦领悟吾人本心就是宇宙(本体),这个经云“非常道”、“如来藏”的大至无边无际,又微妙得渺无痕迹,涵盖万物而超越生死、有无者,即“见道位”了:“人见天天见人”、“人天交结两得相见”、“为天地立心”,尤其是“天人合一”——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行知合一的最经典的哲学表述。由此,玩味千经万典,永不“经转”而丧失“理性”。
且置。一提而过地说一下为什么先民以“”为“”吧。
嫑烧脑了嘛,老子说:“百姓日用而不知。”陈泥丸说:“只在眼前人不识。”
是不是,人们只见过“空”的容器可以装得下“有”,有谁见过“山川”能载地起“半升铛”?
∴ 空>有
是不是,小至一草一木,大至万事万物,乃至滚滚红尘,无不是“无中生有”,最后复归于“无”嘛。
∴ 无>有

这一套“逻辑工具”简单不?顺手不?
当然喽,道学本来就不要“逻辑”哈,往往是一个寓言、一个故事、或者转换(“盗取”、“强名”)一个概念,分分钟钟、当下瞬间,经典曰“一刹那”搞定的事,干吗整得那么复杂?
故曰“至简至易”,复杂非道尔!
一句单提成现,无玄无妙无为。至简至易至略,亘古亘今无亏。”(不磷禅师《示寂玄号融然》)
举个通俗的例子吧,近来一个女宝宝火上了央视:
宝宝在家中玩手机,妈妈劝说无果,罚站并吓唬小孩:“再玩就扔了你,再去捡个听话的。”宝宝怎么说:“你捡的宝宝也玩手机啊,不玩手机的谁舍得扔?你能捡到的宝是人家扔掉的知道吗?”妈耶,什么逻辑?!此话一出,央妈震惊,转发了。
道学的“逻辑”即如此——只有娃娃(“赤子”)才有的“逻辑”!
尔时,当“所有的相”、“全部的色”森罗堆积、豁然呈现时,“噫吁嚱”,在人类精神、文化、哲学的启蒙史的出发处,古圣先贤留下的那一声太息,袅袅不绝、回荡古今:“大哉,乾元!”——一个强名“太极”(“大极也”)亦名“太空”的(“一物”)不见首尾、迎面而来。由此引申出来了一个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本体),所谓“大道”、“本心”,所谓“万物一太极,物物一太极”——即不仅是“万物合在一起叫太极”,而且“每一个体也都含大道之性征”:“我从人类身上看到了从前认为只有在真主身上才有的东西。”(Rumi,1207-1273)

中国文化最着重“人”,要叫每一人成为天地中心,作天地主宰。纵不是作全天地的主宰,却能作我一小天地的主宰。泰山神只能主宰泰山,黄河神只能主宰黄河,吴凤成了神,其实吴凤也只能主宰吴凤自己。但诸位不要认为我说一个人能做天地中心做天地主宰的话太夸大了。宋代的理学家说:“万物一太极,物物一太极。”其为太极则一。我们每一个人,要能与天地参,要能“天、地、人”三位一体,则此人便是圆满无亏一太极。
——钱穆《中华文化十二讲》

古典时代哲学家常以“1”或“”代之(“太极”、“大道”),遂有六祖曰:“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曰:“我有一物,上拄天下拄地,无人识得,若亲见一回,超过佛祖。出三界,不轮回,为人自肯、自信,自能保任,得无碍法,决定无疑。”
遂有三祖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遂有高僧造出“话头”来了:“虽然恁么广大,谁知有一物,更过于此。且道是甚么物?”
遂有“庭前柏树子”或“佛是搅屎棍”等等说法、喻辞(公案、话头),流行于经典,启迪后学,那是相当的震撼人心哦!诺,在表达“法界”、“先天”、“娘生前”时:那一棵伟岸挺拔、“顶天立地”、“且覆荫天下人,这株大树新新无住一句作么生”的青松绿柏,竟然与那一只王公贵族豪门地主大户人家的高级卫生用具“干屎橛子”(解放前后黔首布衣劳动人民随手捡用的则俗称“搅屎棍子”),无别无异,“耐人寻味”不?呵呵、吼吼,云门不仅仅“粗暴地”注解了“教外别传,直指人心”,也给“大雅若俗”标上了一个最好注脚嘛。还不理解的同学,翻开丹经道书,找到一株匪夷所思的,唤作“须弥顶上无根树”没有?“无根树,花正开,偃月炉中摘下来。延年寿,减病灾,好结良朋备法财。从兹可成天上宝,一任群迷笑我呆。劝货才,休卖乖,不遇明师莫强猜。”或去文学名著里,深潜龙宫看那一根高级货,唤作“灵光”、“珍宝”、“定海神珍”,乳名“宝贝”俗名“拄杖”的:“棒是九转镔铁炼,老君亲手炉中煅。禹王求得号神珍,四海八河为定验。中间星斗暗铺陈,两头箝裹黄金片。花纹密布鬼神惊,上造龙纹与凤篆。名号灵阳棒一条,深藏海藏人难见……”——“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嗯,还是丛林禅师那个“创意”(“公案”)沁人心脾、叹为观止:“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是时众皆默然,唯迦叶尊者破颜微笑。世尊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五灯会元》)
是的,如来佛祖坐在灵鹫山上指尖间拈举的这一支花,与云门大师带去茅子的那一根草木棍子,无别无异,道谓“内丹”。或曰:张三丰不是说“无根树,花正圆,结果收成滋味全。如朱橘,似弹丸,护守提防莫放闲”吗?嗯,同学注意看白玉蟾说“大如弹丸色如朱橘”时前面怎么说:“吕真人譬喻金丹”(《橘隐记》)

老照片显示:即便八十年代时,一位妈妈随意地捡起玉米芯、高粱秆、草木棍以及土坷垃、砖头瓦块等等眼前所见给娃娃擦屁屁的日常现象,与一千年前激发了大师灵感的生活情形,无别无异,没有代差

“过去诸佛与拄杖子同时出生,同时悟道,同时证果,同时转法轮,只为贪程太速。未来诸佛与拄杖子同时出生,同时悟道,同时证果,同时转法轮,只为佛法不现前。现在诸佛与拄杖子同时出生,同时悟道,同时证果,同时转法轮,各各不相知,各各不相到。拄杖子把住,则尽十方世界风匝匝地水泄不通。拄杖子放行,则大地春回,十洲花发,无影树覆荫天下,不萌枝(不发芽的枝条)果熟三千。且道拄杖子承谁恩力,有如是奇特,有如是威神?”良久,复卓一下曰:“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夫那得明?”
——《观奇涛禅师语录》

一尺水,一丈波,妙高峰顶笑呵呵。
七步周行浑属我,不妨闲唱太平歌。
灵利汉,不消多,法门广大遍周沙。
若能当处分明了,只在如今一刹那。
莫求真,休觅假,真假中间都放下。
晃晃威光烁太虚,不知谁是知音者。
赞不欣,徒说谤,三际无心俱扫荡。
正体堂堂一物无,是佛是魔俱一棒。
小根闻说暗攒眉,绳上生蛇又更疑。
拨转面前关棙子,只许当人独自知。
阿呵呵,大圆觉,流出菩提遍寥廓。
鬼面神头几百般,无瑕镜里皆消却。
君不见,觌面相逢机掣电,直饶天眼不能观,点著不来真死汉。
劝君参,参彻灵明自己禅。善财不用南方去,黑白分明在目前。
劝君信,信心战退魔军阵。此是华严最上乘,森罗万象皆相应。
劝君修,六门通达任优游。寒山拾得才相见,指点丰干哂未休。
火风催,四山逼,那时要见君端的。
有个真空解脱门,千眼大悲何处觅。
有时放,有时收,唯有知音暗点头。
杏华村里如相见,跳出沩山水牯牛。
有时喜,有时嗔,无位真人迸面门。
殷勤为说西来意,暮楼钟鼓月黄昏。
有时唱,有时歌,颠言倒语不奈何。
声声尽出娘生口,不属宫商一任他。
有时默,有时笑,懵懂铁锤无孔窍。
轻轻触著便无明,只这无明原是道。
有时行,有时坐,露影藏身成两个。
不独张三会打油,细观李四能推磨。
无缝塔,见无因,巍巍本自隐深云。
国师样子应难造,不觉锋棱露一层。
无底钵,手中擎,百千沙界里头盛。
大庾岭头提不起,都缘著力太多生。
没底船,不曾漏,千里雪浪皆能透。
只凭一个把艄人,谁管狂风连地吼。
无鑐鏁,孰安排,鏁断重关绝往来。
巨灵抬手空劳力,唯有无心便得开。
无毫拂,是何物,击碎狐疑山鬼屈。
一喝唯言三日聋,谁怜大辩翻成讷。
无孔笛,最难吹,角徵宫商和不齐。
有时品起无生曲,截断行云不敢飞。
无根树,直侵云,枝条郁密盖乾坤。
劫火洞然烧不得,利刀斩处亦无痕。
无面目,担板汉,玩水游山无侣伴。
迦叶门前倒刹竿,文殊剑上全身现。
日面佛,干屎橛,八两半斤谁辨别。
七斤衫子恰相当,镇州休更秤萝卜。
野鸭飞,鸾对舞,三个孩儿抱华鼓。
赵老曾看半藏经,灵云一见桃华悟。
真实语,报君知,不用思量不用疑。
春来决定千华秀,冬尽长天片雪飞。
头头漏泄真消息,那个休心辨端的。
眼横鼻直一般般,不离当处休寻觅。
古佛言,祖师说,千圣路头同一舌。
他日人天匝地来,那时方表而今决。
——释道川《参玄歌》

啧啧,到了这个地步,我们再回看《老子》:
最高的智慧看起来像憨憨,最好的口才听起来像结巴……划重点了,“大盈若冲”:拥有一切者,却像一无所有。展开说:有这样一个东西,无论什么它都能装进去,包括天地也装地进去,而且还装不满嘞。这个物件我真不知道它的名字,强名曰“道”。道之盈,才是真正的大盈。外在看上去空无一物,正因为如此“空虚”,所以连天地都可以装进去。是不是,道祖根本没有像“和稀泥小能手”那个多余的“论证”的过程?毕竟在他的视野里,这就是个根本不需要论证的“公理”,是至人、圣人、真人(绕过了“逻辑体系”)的直接“体验”——有同学问,道祖哪来的这般体验和认知?这就是“参悟”和“得道”啊,禅谓“明心”、“具眼”、“及修见道位”,《肇论》叹曰:“至人空洞无象,而万物无非我造,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
注意:《老子》几乎全部的论点,都不是依靠(后天的)“可靠”的“逻辑”得出的。甚至,“论据”都缺乏(世法的)“合理”、“合情”、“合法”性(但老子不在乎)。随意摘取一段:“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至于柔能克刚、光而不耀,静水流深等等,亦复如此,常常不能“逻辑自洽”,却往往导出“异乎寻常”的“妙哉”结论,令人瞠目结舌、拍案称奇:“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终日号而不嘎,和之至。”究竟《老子》的“推论”原则是什么?老子说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显然继承了“《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易•系辞上》)的“思维模式”,依靠“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易•系辞下》)的“提取方法”,得到了“圣人有以见天下之颐,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易•系辞下》)的各种观点来(“观物”、“取象”)。诺,《系辞下》:“象也者,像此者也。”《老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也不奇怪哦,“老子”是“”那么一个“老子”和“”那么一个“老子”的“复合体”,他不是在教一种“结果”——他就是这种“结果”,除了给你、给人分享这种“结果”像什么,已经“物化”和“配天”的“天人”就像“”一样(“大智若愚”),他是不会去“论证”和“推理”这个“结果”的。或者说,他有一种我们没有过的体验,他怎么向我们告之呢?唯一的方法就是“比于”(比喻),而不是“逻辑”和“推理”。就此,他的高弟庄子是非常理解他的:“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那位波斯托钵僧也是他的西方知音:“我从人类身上看到了从前认为只有在真主身上才有的东西。”所以,背负着“逻辑”拜访老子的人,都会被拒之门外!因为在逻辑里面有“对立”和“斗争”,而老子——“这个世界的精神孕育者”(赫伯特•曼纽什《中国哲学对西方美学的重要》)没有这个兴趣,与谁争个高低上下辩论个熟是孰非。拜访老子,人们只需带着淳朴的信仰,和默契的心。
注意:(为了语法、句式和修辞等各种原因)僧肇这一“”字既承接传统(经典)亦可谓“下笔如有神”!但是鉴于字意的多重性,一旦望文生义,理解成“制造”,同学你选修的就是“神学”而不是“哲学”(“爱智慧”)了。嗯,(“万物无非我造”的“原型句”)“应观世界性,一切唯心造”之“”,也可有多种诠释:“加一起”、“等于”、“组成”,才符合“如来真实义”。意思是:(外面)这一切加起来,等于(内在)本心(大小)。解释一下:功夫做足,火候到了(划重点:“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之“行深”与“多时”),“观自在菩萨”他一下读懂了眼前的“物质世界”(“照见五蕴皆空”):噫吁嚱,“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换个文学说法吧,吾人所以“面壁”(“世界”)十年,就在“壁破”的那个“当下”,哦,吾人把世界读入了“吾人心”的“刹那”、“瞬间”,人便永不怀疑“我曾经一无所有你(世界)是否跟我走?”
换言之,吾人静观默读眼前这个莫名其妙的世界,观着读着,忽然“意识模糊”、“失去知觉”(“六根脱落”、“元神主事”),怎么回事?啊,莫名世界……被读入了吾人心?心扉洞开,边界不在,不知吾人梦为世界与?世界之梦为吾人与?“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同时,偌大世界被观入人心,与“一口饮尽西江水”一样,不得撑死吗?这谁可受得了嘛。“吾丧我”悟了吗?
又像小说里的那个情节敷衍:孙悟空给观自在菩萨出了一计,自己变为一粒丹药,由观自在变身成凌虚子奉药给盗走了袈裟的妖,结果“那妖才待要咽,那药顺口儿一直滚下。现了本相,理起四平,那妖滚倒在地。菩萨现相,问妖取了佛衣”——可不,逍遥也是有代价的哦。
吾丧我”悟了,“真空=妙有”也就悟了。
这时,观自在说“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还要说吗?

尔时菩萨乃以广大慈悲,无边法力,亿万化身,以心会意,以意会身,恍惚之间,变作凌虚仙子:鹤氅仙风飒,飘飖欲步虚。苍颜松柏老,秀色古今无。去去还无住,如如自有殊。总来归一法,只是隔邪躯。行者看道:“妙啊!妙啊!还是妖精菩萨?还是菩萨妖精?”菩萨笑道:“悟空,菩萨妖精,总是一念。若论本来,皆属无有。”行者心下顿悟,转身却就变做一粒仙丹:走盘无不定,圆明未有方。三三勾漏合,六六少翁商。瓦铄黄金焰,牟尼白昼光。外边铅与汞,未许易论量……
——《西游记》第十七回

这个话题不好展开,一旦展开,我们就发现了人类文化史的核心机密:
历史上善于“和稀泥”的比比皆是哈,每一位宗师巨匠开山门者,没有不是“和泥高手”的,谓之“传承”(不是吗,哪一件精美的瓷器,不是从掰开揉碎瓷土、瓷石,然后加水由“和泥”开始呢?)
何以故耳?经典哲学的内核就那一点嘛:
云“大道之妙,至简至易,约而不繁者哉。”(《周易参同契解》)
云“天下至广也,万事至赜也,虽有智者博量卜度,不能穷其然,惟以诚行之,则至简至易。易所谓‘乾以易知,坤以简能’者。”(《日知荟说》)
云“此道至灵至圣,至尊至贵,至简至易,玄之又玄,妙中之妙,举世罕闻!”(《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
云“夹脊两条路,水火皆通透。若人晓此理,便是神仙徒。其法至简至易,虽愚夫愚妇,得此行之,立可超凡入圣矣。”(《道法会元》)
所以说:“内炼之道,至简至易。”(《易外别传》)
所以说:“此道至简至易的,亦至精至微的。孔子曰:其如示诸掌乎!”(《王文成公全书》)
所以说:“儒曰: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盖天地圣人视万物如刍狗者,不著于一切也。廓然人以配天地,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至简至易,岂难知哉?故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君子黄中通理,不失其正矣。”(《道德真经集义》)
故而:“拈起也,至简至易;放下也,同天同地。不拈不放唤作甚么?”
自云:“阿嚏。”

所以还丹,谓还其心。
外境不迷,内境自澄。
心即是丹,丹即是心。
能悟之者,可保丹心。
丹心即道,丹道即心。
——《吕祖全书》卷十前八品仙经(卷下)

本来真性唤金丹,四假为炉炼作团。
不染不思除妄想,自然衮出入仙坛。
——王重阳《金丹》

以心观道,道即心也。
以道观心,心即道也。
——李道纯《金丹问答》

看见老庄演变成禅学后,禅道向内丹“进化”的端倪没有?
我们参禅悟道,在没有明师方家的年代,勘验于经典就是了。
翻开丹经,呵呵,禅所谓“内外圆通”道谓之“内药还同外药,内通外亦须通”、“内外圆通到处通,一佛国在一沙中”——见者笑云:若非本地,更是何处?
翻开《观经》,吼吼,观者观着观着,且行且深入:从“依报”到“正报”,从依止之身外诸物,到身外诸物与吾人心境豁然而通,于是乎,远处的、近处的、大件儿的、小件儿的、价值连城的、不值一文的、香香的、臭臭的、驴粪蛋、“鞋拔子”,总之万物以及众生,瞬间全都入尔心中(注意:经文上是一件一件一组一组地观入本心,实践中是一下子、一件不落地呈现在了本心)——佛说“三界唯心”马祖说“一口饮尽西江水”吕祖说“一粒粟中藏世界”象山说“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无心”——即以上所有加在一起,与(铺展开了的)人心正好相等哎!所以“有物混成”说所以“天人合一”说所以“三界唯心”说,古圣先贤说得真好哇!

若识本心,即是解脱。既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悟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无念法者,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见一切法,不著一切法;遍一切处,不著一切处。)
——《六祖坛经》

噫——,景岑说得形象不?“拈将四部洲,放入一粒粟。”(诺,吕祖名句“一粒粟中藏世界”的原型句看到没有?会么)
啧啧,马祖说得惊悚不?“一口饮尽西江水。”(嗯,马祖道论的原型句或同义句是什么?“三界唯心”嘛,“万法唯识”嘛,“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嘛,“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嘛,诸说无别无异,一义耳,会么诸君?经典之第一谛、最高义一直都是公开摆在桌面上的,无遮无掩,是开卷考试哦:“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三祖提炼得真精辟呀:“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龙树说得好暧昧塞:“过去即未来,未来即过去。”
老衲注解得真好啊:“天堂地狱,无非净土。万象森罗,都是唯心。”
虽然,无别无异!及其,庄子的发挥“道在屎尿”维摩诘的发挥“淫怒痴性即是解脱”六祖的发挥“淫性本是净性因(佛性)”道生的发挥“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程朱的发挥“一草一木皆涵至理”,皆一义耳!
嗯,如请“佛祖”题拟一个“修辞”、“诗意”,同学们有谁没有听说过那句知名箴言:“烦恼即菩提”?
如请德山制作一个“话头”、“公案”,同学们有谁没有听说过那一段知名的“谤即是赞”即谚曰“打是亲骂是爱”的“无厘头”:“我这里既没有祖,也没有佛。达磨是老骚胡,释迦是搅屎棍,文殊、普贤是拾粪老汉,明心觉悟是睁眼瞎,菩提涅槃是拴驴绳,十二分教是点鬼簿、擦屁股纸,四果三贤、初心十地是守古墓的鬼。”
简单说下德山:与慧能一样,都是禅宗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吼过沩仰宗的开宗灵祐,打过临济宗的开宗义玄,骂过曹洞宗的开宗洞山:“问如何是‘祖师西来意’?这老秃奴,便打绳床,作境致,竖起拂子云:‘好晴好雨,好灯笼’。巧述言词,强生节目,言有玄路,鸟道展手。若取如是说法,如将宝器,贮于不净;如将人粪,称旃檀香。”“仁者,彼既丈夫我亦尔,怯弱于谁?竟日就他诸方老秃奴口嘴接涕唾吃了,无惭无愧,苦哉苦哉!”嗯,“好灯笼”是沩山灵祐和仰山慧寂说过的“话头”,“玄路”、“鸟道”云云出自洞山良价和曹山本寂,“洞山老人,不识好恶,这老汉死了多少时日,救得有什么用处?”“到处向老秃奴口里,受他的唾涕吃,便道此老是入木三昧,修蕴积行,长养圣胎,愿成佛果。如斯辈等,我德山老汉一见,便似箭穿心。”“仁者,如此说修行,岂不闻道:老胡经三大阿僧祗劫,即今何在?八十年死后,与你何别?”
嗯,德山已经看够了“打绳床”,“作镜致”,“竖起拂子”等“行为语言”,他认为这些依旧带着“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表演痕迹。
诺,这少年身出家,精通大小乘经典(“精究律藏,于性相诸经,贯通旨趣。常讲金刚般若,时谓之周金刚”)的实践者,眼下面临着另一位学霸相同的“绝境”和艰难抉择(故曰“荆棘丛中下脚易,月明帘下转身难”):“百尺竿头”。尔时,人就没有退路喽(故曰“无路是赵州”),“更进一步”只能“谤佛”了——毕竟禅道的最高诉求既要“独一无二”又要“一无所有”嘛。“否定之否定”(“谤佛”)落实在实践层面上的本质请佛祖自己说就是“空空如也”嘛,“空”也留不得哈。让云门说:“我当时若见(佛祖),一棒打杀,与狗子吃却,贵图天下太平。”让百痴说:“若论提持向上事,灼然坐断乎千差。那有间房著白云,佛来也请居门外”(《孝子姚枚吉非木锷须畹之等请对灵小参》)。让内丹中派祖师说:“至此得一复忘一,可与化元同出没。设若执一不能忘,大似痴猫守空窟”(李道纯《忘一歌》)。
说回来,“谤佛”后发生了什么“因果”有同学知道吗?跳了,他跳了,跳进了天地一般大的一个“坑”里,坑里都是什么?卖糕的,三世诸佛,十方菩萨,僧俗两界,全埋在那里哦——这段禅学的绝唱,自古及今,知音无几,贬誉不一(贬者不知所贬也,誉者不知所誉也:剑林刀树眼中栽,铁壁银山蓦面来。遍界迥无回避处,老胡种族一时埋。会么?)

诸佛不生生,无住处为处,
诸事无功用,受用第四食。
无差别无量,无数量一业,
不动及动业,诸佛三身具。
无有证正觉,非不一切觉,
念念不可量,有非有所显。
无欲无离欲,而亦与欲俱,
既知欲非欲,得入欲法如。
诸佛过诸阴,而亦住阴中,
与彼不一异,不舍而寂灭。
诸佛同事业,犹如大海水,
我已现当作,他利无是思。
诸罪者不见,如破器中月,
普遍一切世,法光犹如日。
或显示正觉,或涅盘如火,
不生亦不有,如来常住身。
佛于非正法,人及恶趣中,
于非梵行法,自住最胜者。
行于一切处,而亦无所行,
一切众生见,然非六根境。
伏断诸烦恼,如咒制诸毒,
以惑至惑尽,佛具一切智。
烦恼即菩提,生死寂灭体,
有大方便故,如来不思议。
——《摄大乘论释论》

一切现成,了无顾伫。
万象之中,堂堂独露。
一味平怀,目前即是。
才落思惟,便落第二。
——憨山《法眼禅师赞》

何以故?我们读原始经文,尤其是《卡拉玛经》时,可以看到生活中的乔达摩悉达多,原本就是一位强调“事实求是”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嘛。
与“天演论”相反,参禅悟道乃“反者道之动”,是寻来时的路、走返还之道。故而常与“世法”颠倒,兼之文学修辞的参加,闻之常骇人听闻、惊掉下巴(及至到了本地,“功成事遂,百姓谓我自然”):

须弥芥子父,芥子须弥爷。
山水坦然平,敲冰来煮茶。
——傅翕《敷演芥纳须弥句偈》

今天我给大家讲这本《碧岩录》,帮助大家用功,藉禅宗的开示,助心密同仁直证心源。心中心密法是无相密,是直下见性的,它不和黄教、红教的有相密相同,而和禅宗倒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人皆称为禅密。有相密先要住相修习,等相修成功后,再把相化空,才能见性,比我们多跨了一道门槛。所以无相密不和有相密共。我们心密的修法虽和禅宗有些不同,但它讲的佛法大意与所证境界完全和禅宗一模一样。修到最后,咒也不要念,观也不要观,什么也不要做,就是这么宽宽坦坦、现现成成,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寒来穿衣、饥来吃饭而已。这功夫既平常而又很深。有人要问:“穿衣吃饭就是,谁不会穿衣?谁不会吃饭?那么人人是佛吗?”我不禁向他笑道:不仅人人都是佛,一切众生都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可惜大家不知道、不认识,只在声、色里打滚。穿衣时,不好好穿衣,在那里挑、拣,什么式样好,什么料子好,什么是新潮,什么是过时。吃饭呢?也不好好吃饭,也在这里挑精拣肥,什么菜好吃,什么菜不好吃。吃荤的还嫌死的不鲜,活的才鲜,就是这么造业受报。将一尊大好的天真佛,埋葬在六道轮回里,岂不可惜?假如我们心空无住,有粥吃粥,有饭吃饭,任运随缘,无拘无束,既不住空,也不著有,那就证入无为大道了。所以庞居士的女儿庞灵照说:“饥来吃饭困来眠。”这是真正到家人语。在这之前,她父母各颂了一首偈子。庞居士先颂说:“难、难、难,十担麻油树上摊。”意思说,学佛修道很难很难,就像将麻油往树上摊,摊得上去吗?才摊上去油就流下来了。为什么难呢?因为修道人历劫多生着相惯了,碰到什么东西,他的心就粘上去了,碰到好的境界他就哈哈大笑,碰到逆的境界,他就很忧烦苦恼。其实境界都是假的,都是莫须有,都是空的,世人都不知道,认为是真实的,追求执着不放。犹如穿着棉絮在荆棘林中走路一样,东一碰扎上去了,西一碰也扎上去了。所以说学道是“难、难、难”,难得很啊!其实难吗?不难,为什么?因为我们本来是佛,不是把凡夫变成佛。你只要不迷于假的外境,心常凛觉,意常无守,你就成佛了!所以六祖说:“前念迷是凡夫,后念觉就是佛。”很快,很快!故此庞婆说:“易、易、易,百草头上西来意!”意思说学佛修道没有难处,容易得很。“百草”表示一切事物,在一切事物的“头上”,意思即离开一切事物。即物而离物时还有什么东西呢?心空无住是西来大意啊!也就是《金刚经》所说:“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你们不要着在相上,离开相见,事事物物就是大道,有什么难的?所以我们学佛成道不难,不要怕,因为我们本来是佛!只要你放下,不着相,这了了分明的一念清净灵光不是佛是什么?所以这佛性不在别处,就在诸位面前放光啊!但是,庞居士与庞婆两个人一个说难,一个说易,还有所住,未曾究竟。因为我们的真智是一法不立,一丝不挂的。说难不对,说易也不对。所以他们的女儿庞灵照说:“也不难,也不易,饥来吃饭困来眠!”就是扫去这难易之迹,归于无住。你肚子饿了吃饭,困来睡觉就是了。放任自在,安然受用,才是天真佛啊!有的人说成道了,就可以不吃饭不睡觉了,如果你还吃饭睡觉,大概你还没成道。其实错误了。只要我们吃饭时不作吃饭想——终日吃饭没有咬着一粒米;睡觉时不作睡觉想,尽管睡得呼呼响,还是了了分明,不是幻梦颠倒就是了。这事只有自己知道,所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道无道,自己知道”。而不是常坐不睡才成道。六祖说得很好:“生来坐不卧,死时卧不坐。”你生的时候坐着不睡,你死的时候就倒在那里不能坐了。“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过?”一具臭皮囊有什么功,有什么过呢?假如立功过的话,功过在心而不在身。泯绝功过,处处自在才是佛,处处拘谨了,着相了,那你自讨苦吃,不是佛!所以成佛要成活佛,要能起妙用,得真实受用。不是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就能成道的,坐在黑山背后是不能成道的。我今天讲这些公案就是帮助大家,用古人的用功过程和悟道因缘来对照一下,反证自己的功力,从中找出差距,吸取经验教训,用以提高自己,由法身边而向上,进而圆证菩提。
——元音老人《佛法修证心要》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