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书的主题是“完美主义”。百度百科对于完美主义的定义是:完美主义与人们所说的强迫症近似,是一种建立在处处不满意、不完美之上的,极度追求完美、毫无瑕疵的想法,是由于处于极端的环境缺乏沟通缺乏安全而形成的。伏尔泰说过,完美是优秀的敌人。追求卓越没有错,但是苛求完美就会带来麻烦,消耗精力,浪费时间。关键是找到平衡点。做事情也是如此,先完成,确保基本盘令人满意,再视时间、精力情况进行修改提升。今天佳佳今晚复习《道德与法制》,其中有一道问题是“如何认识自我,如何提升自我”,答题要点是先接纳自己,然后根据实际情况提升自己的能力,原来初一的小盆友就开始学习这一点了。
我在生活中有时也有点有完美主义倾向,上学的时候表现在学习抓不住重点,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的结果是每个知识点掌握得都不扎实,分数往往不高;而很多平时不怎么刻苦的同学,反而由于善于抓主干和重点,轻松地考得不错。工作之后的完美主义体现在界限不是很清楚,年轻的时候领导经常说我“荒了自家的地,种了别人的田”,那时年少轻狂,不懂得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对,觉得我兢兢业业做了那么多事,而总是得不到肯定,还会有怨气。虽然不太贴切,这个应该也是完美主义的一种表现吧。
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界限的概念开始逐步清晰,也更加了解自己的长处及短板,开始学会接纳这一现实是:我不是全能的,我不再去纠结自己达不到某些工作标准这个现实,承认自己做不到、没办法,反而降低了焦虑。对于小盆友的学习指导,也经历了一个从过度干预到适度干预的中间阶段, 我帮助她复习、预习,数学、英语、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全都插手,越是干预,越是费劲。前几天写了“勤奋和懒惰”那篇文章之后,又跟几个孩子家长聊天,发现学霸小朋友无一例外是家长敢于放手,孩子自己安排学习计划、自己安排时间,我就知道,自己不得不“示弱”了。当佳再问我数学题的时候,我说我没办法、不会。她嘀咕几句之后就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了。
原来,遇到问题时,承认自己没办法也是一种办法。李松蔚举过一个例子,家庭治疗大师卡尔维特克给一对总是争吵的夫妻做咨询,这对夫妻总是争吵,根本不听咨询师说什么。维特克试了几次都无法打断他们吵架,就举起双手,说:I surrender,我投降!我没办法帮你们,你们去前台退费吧。说完,他就起身离开了房间。这对夫妻带着困惑退了钱回去了。有趣的是,过了一个月他们又来了,一定要补交上次的咨询费。他们说,这是最有用的一次咨询,他们第一次认真地讨论:这么厉害的专家都帮不了我们,那我们怎么办?我们只能自己想办法。
所以,一个权威承认自己无能为力,反而就为别人提供了发生改变的契机。当我努力要告诉别人应该怎么怎么做的时候,往往别人很抵触;而当我示弱,承认自己没办法的时候,反而柳暗花明。
-202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