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窗净几,罗列布置;篆香居中,佳客玉立相映。时取古人妙迹以观,鸟篆蜗书,奇峰远水,摩挲钟鼎,亲见周商。端研涌岩泉,焦桐鸣玉佩,不知身居人世,所谓受用清福,孰有逾此者乎?是境也,阆苑瑶池未必是过。”宋代的赵希鹄,在他的《洞天清禄集》将把玩藏品带来的乐趣,真是写到了极致。
获得之乐
一直相信一句话:每个孩子都有一颗老灵魂。我怀疑自己的脑子里就住着从一个从历史中穿越而来的老灵魂。说来无人相信,我的收藏史可以追溯到小学四年级。零花钱和压岁钱,在别人家孩子用来买雪糕玩具游戏机的时候,我全花在了战国至清的古钱币收藏上。随着藏品渐丰,年岁稍长,我渐次涉猎瓷器和字画,而后开始了寻找祖辈盐商鸡翅木家具之旅。每逢周末和节假日,我的时间不会用在逛街购物健身跑步上,而是驱车徜徉于省内的古玩市场,搜寻所爱。但凡出差和旅游,必定是浏览知名博物馆和私人藏馆,提升鉴赏力。每当寻得一件心仪已久的藏品,那种欣喜真是妙不可言。民国大收藏家张伯驹变产借债买到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兴奋得把自己的住所命名为“展春园”,并自号春游主人,可见藏主得宝之后是何等畅快。我亦东施效颦,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若深珍藏”,虽无“展春园”的高大上,也自有一份乐趣在心头。人生之乐趣,孰有逾此者乎?
把玩之乐
古玩是你眼睛能够看到的“历史”,它不是枯燥的文字,它就在你的面前,你可以用手触摸到它们的造型之美、纹饰之美、材质之美和古朴之美,感受到那份跨越时空的质感——天地如此广阔,遥远的历史不过转眼一瞬,人不过是沧海一粟。在历经千百年沧桑的古玩面前,它才是自己的主人,而我们只是它的过客而已,在见到它之前,它已经审视了无数个收藏者,甚至已经选择了无数个收藏者。这让我想起宋代金石学家、文物收藏家赵明诚与妻子李清照的浪漫与离愁。林语堂羡慕地写到:“我们想象到他们夫妇典当衣服,买碑文水果,回来夫妻相对展玩咀嚼的情景,真让我们向往不已。你想他们两人一面剥水果,一面赏碑帖,或者一面品佳茗,一面校经籍,这是如何的清雅,如何了得的读书真味。”
研究之乐
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曾这样赞美收藏家:“很多传记文献都对收藏家们的故事施以重墨,只要一提到成功的收藏家,人们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他们拥有很高的艺术品位和鉴赏力。”这句话也可以这样理解,不管你自诩有多才华横溢、学富五车,只要进入这个领域,你就会感到知识匮乏。在浩如烟海的历史遗存和日新月异的科技技术面前,面对以假乱真的高仿赝品,任何人都会感到力不从心。惟有潜心学习,不耻下问,锲而不舍,才能练就火眼金睛。一个成功的收藏者,必定是一个善于学习、知识丰富的人,所谓“文眼识古董,收藏品自高”。一个称职的收藏家,一定不会满足于对藏品的简单占有。在享受藏品带来的艺术形式美的基础上,会去挖掘藏品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探寻藏品所折射出的历史轨迹。通过整理、研究,探索其中的奥秘,将成果著述成篇,来斧正历史典籍的偏差。太史公云:述往事,思来者。岂不乐哉?
分享之乐
收藏具有社会属性,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可以肯定,即便买到某种稀世奇珍,如果无人欣赏,也是锦衣夜行。聊斋里一篇《石清虚》就把这个道理说得很透,即使知道奇石会遭到觊觎惹来祸事,但还是忍不住展示出来,最终导致奇石被毁。我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因为无意间得到了清代名家四条屏,便马上邀友共赏,几位同好相聚一起,欣赏观摩,鉴别真伪,切磋分析,各抒己见,畅谈间其乐融融。谁知一年后我出差半月回来,发现家中的四条屏不翼而飞,而其他一切藏品都完好无损,公安技侦显示防盗门锁并非暴力开锁,于是成了一宗悬案(四条屏附后)。但瑕不掩瑜,分享的乐趣似乎更令人沉醉。在一次次参观、学习、购买、交换中,慢慢结识了天南地北的藏家,也更加清晰认识到,只有本土的才是民族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捡漏之乐
捡漏,顾名思义,用低于藏品本身市场价值的价格买进藏品,就算捡漏。在真赝难辨,鱼龙混杂的古玩市场,能否慧眼识宝全凭自己眼光。马未都先生就经常有这种捡漏的经验。当然,这是源于他广博的鉴赏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一般人等,别说在良莠混杂、真假难辨的藏海里找到珍品,就是找到真品就不错了。我的收藏经历里,也曾有过两回这样的机会,一次是在市场买到了一枚被好几个专业人士认为是赝品的于硕象牙微雕,另一次是以低价买到了乾隆豇豆红水盂,而卖家误以为是清晚期的酱釉水盂。寻觅那些别人看不懂的艺术珍品,一旦成功,那份惊喜难以言喻。这种好心情甚至能持续经年,每每提及,便也成了藏家引以为傲的趣谈和佳话。
增值之乐
众所周知,艺术品收藏是与房地产、股票同样有高回报率的投资活动,古往今来,古玩业都是利润丰厚的行业。中国古代曾经有这样的说法:“粮食生意一分利,布匹生意十分利,药材生意百分利,古玩生意千分利。”所谓盛世收藏,乱世黄金。从二战后,全世界的收藏热都在复苏中,这也印证了收藏的保值增值功能。然而,在真正收藏家眼里,它的价值并非仅仅是交换价值,更多的是历史价值。一位著名收藏专家,也是我的老师曾对我说:“在我眼里,一件艺术藏品,是无言的诗,立体的画,凝固了的历史,决不能因此在我们的手里毁损,我们就是那个抓住历史的链条的人,有责任让文物代代传承有序地流传下去”,这也成为我收藏的动力和源泉。一个人一生或许不能彪炳千古,但至少可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休闲之乐
亚里斯多德说:“休闲才是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丰子恺先生这样领略休闲之乐:“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译理可以养心,探亲学字可以养脑,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爀。”而我冒昧在后面又添了一句:收藏古物可以养情。在我看来,收藏是寓动于静,寓忙于闲,寓学于乐,寓有为于无为的一种文化休闲,它能使人的生活变得从容、优雅、睿智、快乐。微风洗秋波,风动听鸟鸣的怡然自得,还有什么能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