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等待思想成熟,等待经验积累,等待抉择坚定,等待成为一个成年人的样子。那个人,或者那个化身,曾经有所归属。我属于那座山,那座山塑造了我,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开始思考,我的起点是否就是我的终点,一个人初具的雏形是否就是他唯一真实的样貌!
——《你当像鸟飞向你的山》
今天看完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
我特别喜欢这本书的名字,周国平说,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有一个最适宜自己的位置,我们要努力去寻找。这本书的书名跟这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要像鸟儿一样,去飞向自己的山。其实,这也象征着我们和原生家庭的关系,小时候,我们翅膀未硬,需要父母的保护,不敢独自飞翔。可是长大了,我们就要去寻找属于自己的路,离开家庭,离开父母的守护。
可悲的是,有时父母的守护不一定是真正意义的“爱”,很可能是“束缚”,是“禁锢”。就像这本书的主人公塔拉,她的原生家庭对她来说,就不是幸福而温暖的港湾。
她生活在一个奇葩家庭,父亲坚决反对让孩子上学,病了不能去看医生,不相信疫苗,不相信政府……
17岁之前,塔拉一直以为自己的父亲是正确的,世界就是这个样子,直到她自己通过自学,去上了大学,读了大量的书,她才开始发现,自己原来的想法是那么可怕。
她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审视自己和父母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她开始“反抗”以前的自己,去打疫苗,去喝咖啡,去穿自己以前不敢穿的衣服。
很多人说,这有什么难的,可是对于一个有着几十年传统思想的女孩来说,迈出第一步太难了。
有时,限制我们的就是我们固有的思维和认知。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各种各样的“观念”里,有的观念不正确,也不适合我们,可我们就是奉为圭臬,因为一生下来我们就被父母或者其他人灌输了这些观念,不容置疑,不容打破!
就像电影《沙漠之花》,女主人迪丽认为所有女人都会被实施“割礼”,直到她走出索马里,到了伦敦,遇见了好朋友玛丽莲才发现女人还可以这样活着。
我想,如果塔拉没有申请读大学,没有去看更广阔的世界,也不会有现在的蜕变。
她把自己的蜕变称为“教育”。这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教育”不只是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更重要的是它给人打开无数个窗口,让人能反思自己,审视过去,思索未来,能重新定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书里有一句话,我特别喜欢,自由有两种,消极的自由是不被别人控制行动,积极的自由是不被别人奴役思想。
只有我们自己才能解放我们自己的思想,别人可以捆住我们的手脚,但是捆不住我们一颗追求自由的心!
不管你过去经历了什么,有多么难,你都可以重新绽放!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它在那里,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