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说三国 133 | 蒋干之死,曹植要讨个说法
报信的士兵踉踉跄跄逃回曹军大营,哭着报告曹操:“‘张飞’劫持了我们车上剩余的黄金,用刀杀了庞统先生和蒋干先生,还射杀了车队,连书童也不放过。真是好惨啊!丞相一定要找刘备替我们报仇啊!”
曹操装作大吃一惊,似悲愤交加地说:“刘备、张飞如此灭绝人性,实在是禽兽不如啊!不讨平他们,天下怎么能够太平?!”连忙派人去落凤岗收敛庞统的遗骸,并在当地厚葬;对于蒋干的遗骨,准备安排曹植去处理,既可以彰显有情有义,又可以让曹植尽学生的道义。
曹植听说老师蒋干和庞统果然被杀,痛哭不已,急忙面见曹操,问:“外面传言、议论风声鹊起,很多人都说是父亲杀害了他们。父亲能不能将真正的实情告诉孩儿?”
曹操知道,引经据典地讲道理他讲不过曹植,但曹植的软肋就是真情。只有打感情的牌,才能软化曹植,让曹植不再怀疑他。
他口气坚定地说:“相信父亲还是相信谣言,全在你自己的良心。在我看来,这些凡夫俗子乱嚼舌头根本不值得一听,完全可以当作野狗狂吠一般。我倒希望外界有人每天辱骂你、责骂你,这样只会促使你更加早日成熟,让你学会藐视他们。”
曹植似被真情的药剂催眠一般,又一次被迷惑了,相信了父亲的话,情绪逐渐稳定下来,思维开始被曹操的话题中心牵引,说:“可是,如果被人误解,终究会使父亲失去民心啊!”
曹操说:“别人误解,只会促使我更懂得忍耐,学会享受孤独,因此我一点也不在意;我只是需要你的理解就足够了。”
曹植说:“众口铄金,民意不可违。孩儿永远希望父亲尊崇民意,以仁爱之心施政,成为一代明主。”
曹操想打破僵局,就显示出亲情的一面,拍着曹植的双肩,说:“退一万步讲,假设是父亲做的这件事,我与庞统一没有私仇,二不相互争名夺利,里面没有任何个人的欲望动机,这么做又为了什么呢?蒋干是我亲自挑选来做你的老师的,而且你们师生之间情谊深厚,我怎么愿意舍弃他?人死不能复生,还是节哀顺变吧。我会表奏天子,根据庞统的贡献,封他合适的谥号。可惜庞统一代绝世英才,死在‘张飞’这个流贼手下。如果当初他听从我的建议,能留在这里,也许可以逃过此难。”
曹植问:“父亲答应给庞统的家乡襄阳免除赋税,也应该表奏天子吧?”
曹操显得有些为难,说:“可是可以,不过,我当着全体文臣武将的面答应庞统说,只要庞统在世,就永远免除他家乡的赋税,是因为有庞统不断的贡献。如今庞统罹难了,他的家乡也再不会对朝廷有什么贡献了,如果还要表奏天子,恐怕会引起各地的不满啊。”
曹植争辩说:“可是庞统毕竟贡献巨大,天下都知道啊。”
曹操认为争持下去没有任何意义,就婉转地说:“这件事情让我再和群臣们议论议论吧。”心中却已经打算彻底忘掉此事。
曹植又问:“对我老师的封谥,该怎样表奏天子,父亲有没有考虑?”
曹操却不回答他,在卧房里拿出一叠书信,交给曹植,说:“你看看这些书信,再做议论。”
曹植取出书信来阅读,里面全是曹丕、曹仁、于禁、张辽、贾诩、董昭、夏侯惇等以及各地的官员、武将、幕僚、士族等举报蒋干打击异己、荼毒忠良、谋逆篡位的内容。
才读了几封信,曹植就气愤不过,说:“老师雷厉风行推行父亲的‘肃奸正念’整肃,得罪一些人在所难免。这些信一定是受人指使;所说的指控,都是栽赃陷害。父亲千万不能相信啊!”
曹操说:“就算他们所说的内容全部是假的,但已经不是一个人,不是一百个人,而是各郡县无数的官吏、士族,全军无数的将军、幕僚。这么烈火般炽热的愤怒,怎么平息?难道这个时刻,还要给蒋干树碑封谥吗?如果他们心中不服,又掀起一次更加猛烈的惊涛骇浪,你让为父该怎如何应对?”
曹植本来想说,老师蒋干所受到的指责全都是因为“肃奸正念”的整肃而起,这些责任不全在老师,父亲也有责任。但他怕说出来父亲没有台阶下,激起父亲动怒,就没有说出口。
对庞统与老师的遇害,他心中仍有疑问,也没有办法再启口,内心更加痛苦。他对事实感到害怕,对父亲感到恐惧和失望。他在反问自己:“如果父亲这样得了天下,到底能给天下带来什么?”
曹操看出曹植的内心还隐藏着不满和疑惑,也知道曹植心地善良,一时难以接受现实。他既不想连自己的儿子都欺骗,又不想前后否定自己,失去父严的威信;更怕曹植失去对父亲的信任,于是说:“蒋干毕竟是你的老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你就悄悄去收拾蒋干的遗骨,扶灵回他的故乡九江安葬吧。”
曹植只好答应。
——自肖永革《三国绝对很邪乎》,配图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