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再高也怕菜刀,这句话出自哪里我记不住了,那会我刚开始正经学做饭,每天拿着大菜刀,莫名的自信,觉得天底下啥也不怕的感觉。那把菜刀是我生命中的第一把菜刀,也是我觉得最好用的一把。
但砖茶不怕菜刀。
和我同住的女孩是蒙古族。日常家务分工中我主要负责做饭,导致我们南北混搭的生活居然被花椒辣椒占据了大部分味觉。我俩觉得长期这样不行,不利于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于是她也摸索着,要做蒙古族食物给我解馋。
她是东部蒙族,地理位置上接近东北三省,连农作物都差不多。虽说农区蒙古族生活中还是保留了蒙古族习俗,但对于做奶茶、手把肉之类的正宗蒙餐,就差那么一点火候。
她也得现学。
回忆来,我们当年的生活真是趣味满满,也状况不断。她不停的向当地蒙族请教,终于捣鼓出了正宗蒙餐。我呢,长期一手拿电话,一手拿锅铲,在我妈两千公里之外的遥控指挥下,也捣鼓出了风靡西乌旗志愿者队伍的川菜。
首先要做的必须是奶茶。我们把砖茶、口袋、奶粉、牛奶、炒米各种材料备齐,准备开始实践。斯琴甚至还假公济私(她跟别人说是有个四川来的人爱吃,其实她自己也爱吃),下乡的时候从老乡家带回来了奶豆腐。
第一件事就遇到了困难。砖茶砖茶,我以为因为形状像砖所以是砖茶,其实这茶硬得也像砖!打架的话,一砖茶拍下来,也就比红砖轻那么一点点吧。于是,斯琴一刀下去,砖茶溅起一点渣渣,再,使劲一刀下去,溅起多一点渣渣,但是,菜刀卷了!给我心疼得不行,那可是我的菜刀!我生命中第一把属于我的菜刀!
我俩把手里能用的工具,起子刀子锤子之类的,都用上了,弄下来的砖茶勉强够煮一锅茶,可是砖茶还好大一块呢!
第二天上班,在单位把这个事一讲,同事们笑得不行,说,砸砖茶得用斧子。我俩不能为了砖茶专门去买把斧子(那时候是真穷,一块钱都得掰成两半花,我的大菜刀都是单位给配置的基本生活用品),好在有个同事住我们楼上,不但借给我们斧子,还热心的教我们技巧,才终于解决了砖茶问题,要不然,我的菜刀怕是会多次反复受伤直到报废。
自从斯琴学会了烧奶茶,我们俩待客的次数都多了起来,民族交流的范围不断扩大——之前我做川菜,主要以接待汉族客人为主,有了奶茶之后,蒙族客人也来了。
奶茶本身就是民族融合的产物。内蒙不产茶叶,他们用的大部分是青砖茶,绝大多数产自湖北。根据我的观察,依现在的蒙古族对奶茶的依赖程度倒推,这应该可能大概是古代民族交流的重点物资之一。茶马古道应该不仅仅是在西藏和川滇存在,在湖北与内蒙之间也应该存在,只不过那条商道可能同时运送了更多的其他物资,所以茶和马就不算特别突出了,因此也没有具备冠名权。在内蒙的时候没听说过茶马古道,但是用西乌的蒙古马换茶这样的历史,应该是很长的一页。
后来在其他书上看到过一些关于陕西的商人的故事,了解到陕西商人有一个重要的商贸内容,就是通过水路,运送湖北茶叶和丝绸到内蒙。瞬间就解开了我的疑惑。这条商路,对蒙古族来说,应该是一条极为重要的商路。
内蒙有漫长的冬天,蔬菜水果极为缺乏,即便是在夏天,牧民也不是很擅长于种菜种粮,所以茶的存在,确实是蒙餐里的点睛之笔,除了补充维生素,更重要的是调解口味。你可以想象,去掉茶,喝的是牛奶,吃的是奶制品加牛羊肉,很快就会腻,但是奶里加了茶,立马就变得不一样了,茶的清香可以驱走油腻,可以及时的补充维生素,再加上的盐调味之后,彻底丰富了奶制品的口感。奶茶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我猜发明奶茶的人一定和我一样,也是一个痴迷于黑暗料理的人,要不然怎么能想出来把茶和奶一起食用呢,而且还加了盐去调味!
茶叶并不是利于保存的物品,爱串味易变质,在草原一直以来恶劣的生活环境里携带和保存可能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劳动人民的智慧是无穷的,茶叶变成砖,既方便运输,也有利于保存,而且更加适应蒙古族的生活习惯。唯一的缺点是,要吃的时候有点费劲,一般菜刀都对付不了!不过或许这也是一种乐趣,漫漫的冬日,慢慢的一小块一小块的敲下来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