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是一抹贯穿了中国的五千年悠悠岁月的厚重底色。
红色属于传统中国五色的“赤色”之列。在中国远古时期,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华夏先民们就开始观察天地星河、日出日落,在这一过程中,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信仰,他们构建出了包括“赤、青、黄、白、黑”基本的“五色”理念。
聪明的祖先们灵活的将“金木水火土”的五行与“赤青黄白黑”的五色对应结合起来,再配以“东西南北中”的方位感,根据《周礼•考工记》记载:“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因此,骄阳似火的赤色从此成为代表南方的方位色,而羽毛通红的朱雀也成为镇守南方的神兽之一。世界上最大的红色建筑紫禁城也与之有着一定的渊源。位于紫禁城南端的午门,形若朱雀展翅,因此也被世人成为“五凤楼”。
作为正色之一的赤色,以它为根源又延伸出了其他具有细微差别的赤色系列。这其中,最让中国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那根正苗红的“红”色。
“红”的架字结构与“工”有异曲同工之妙,因此,“红”可以指那些从事手工劳动的女性,即我们所说的“女工”。《汉书.郦食其传》中也曾提到“农夫释耒,红女下机”。
同时,“红”又可以表示粉红色。《说文》中“红,帛赤白色也。” 根据段注解释就是今人所谓粉红、桃红色。
说起中国人与“红”的渊源,这历史还要追溯到近几千年之前的远古时期。
震惊中外的北京“周口店”猿人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用赤铁矿染红的石珠,这说明原始时期的古人已经学会提炼红色并且能够对它进行使用。《中国史稿》也提到过:“一些近代仍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氏族部落中,有的认为红色代表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生处”。可以看出,在那个无论在文明还是生存方面都处于荒芜时期的年代,红色作为流动在身体里最亲密的颜色,它被古人视为一种特殊而神圣的存在。
进入奴隶制时代,各个朝代都拥有自己的崇尚的颜色。黄帝尚黄,夏代尚青,商代尚白,周代尚赤。因此,作为赤色系列的红色,在周朝时期也得到了大力的推崇。这个时期,赤色的祭牲是人们在进行祭祀时的首选。而最早的汉字“红”也是在周朝时期盛行一时的青铜器上的金文里发现的。此时,视觉意义上的“红”已经开始走入中国人的文化领域,化作一枚重要的文字符号,在历史的缝隙处留下了自己深深地印记。
而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红色开始慢慢成为中国历史的主流颜色。刘邦取代秦朝之后,为了让自己的身世背景和改朝换代更加顺应民意,他就宣称自己是赤帝之子,崇拜火鸟凤凰,推崇赤色(红色)。因此,汉朝时期的礼服旌旗等很多都是采用赤色。
众所周知,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富硕开放的朝代,光泽耀目鲜明亮丽的红色与这种社会文化氛围照相辉映,遂也成为了这个年代的流行色。白居易作为当时的不及五品刺史,还达不到用红色的地位,但皇帝欣赏他的才能,赐他叫“赐绯”。我们现在所说的“红人”也由此演变而来。另外,唐朝时期的士子阶级在结婚的时候,也被允许身着红色礼服迎娶新娘,这也为后来红色的喜服的流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到了明朝时期,红色已经被视为中华的正统颜色。因为前朝元朝崇尚金德,所以明朝崇尚火德,以火克金,火就是红色。同时,“朱”为明朝的皇家的姓氏,朱也是红色的意思,因此明朝就把红色列为当朝的正统正色。皇帝祭日神时会穿红色御服,就连他们的居住的皇城紫禁城也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红色建筑群。
提到紫禁城,可以说这个伟大的红色建筑群,见证了中国古代封建帝制的鼎盛、衰败及落幕。坐落在中华大地的中轴线上,一堵厚重的红色宫墙完美地隔绝里外的两个世界。红色,本是兴旺繁荣的象征色,但在封建专制的发酵下,却变味成了粉饰太平的包装色。红墙内是逐渐衰靡的皇家专权;墙外,是风云诡谲的时代激流。在两股势不均力不敌的冲撞之下,红墙的“破裂”,帝制的坍塌是注定的结局。只是,对于皇家而言,坍塌的“悲剧”却换来了社会的“新生”。
一个崭新的国家在中轴线上重新扬帆而起。
这堵红色的宫墙失去了它原本权利的含义,但却真正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以端庄温和的姿态供大家细细注目,静静仰视。
红色纵横中华几千年,从当初的皇家之色步入进了平民百姓的生活,从最初单纯血管里翻滚着的红色巨浪演变成了深入骨髓的一种民族记忆。到了现如今,红色也依旧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的颜色。逢年过节的张灯结彩,结婚生子的红包祝福,它不仅代表着中国人的一种历史情怀,也象征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对美好生活希冀和祝福。
在这种历史情怀和文化氛围的耳濡目染之下,我最喜欢的颜色,没有之一,就是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