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你有没有经历过类似的场景——
好不容易从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抽出时间睡个午觉,可当现实与梦境融为一体时,却如同堕入深渊,在黑暗中挣扎。
只是惺忪的双眼映照着远方忽明忽暗的灯光,在近视眼的世界里一片朦胧。
慌忙抓到手机,打开仅剩5%的电量,看清时间早已是傍晚,叹口气,抓住了些许安全感。
可又有一股被抛弃的感觉从心底翻涌,就像哪怕存留在世界上点滴痕迹,却不曾被他人记得。
当然,还有更重要的疲倦感,那是一种从上到下、由内心到四肢的焦灼,哪怕已经休息了许久,依旧得不到缓解。
大概,成年人的世界里,都会有类似的时刻吧:
明明一整天什么也没干,已经休息了许久,可还是腰酸背痛浑身无力;
明明借助刷短视频等方式娱乐了半天,可身体依旧像没电一样,打不起精神;
明明已经完成了眼前的任务,可脑海里全是不友善的复盘矫正,无休止的自我抨击无处不在……
习惯性自我抨击、焦虑不安,经常性自我否定、浑身发力,摆在你面前的疲惫,很大一部分原因不再是身体生理因素,而是内心深处的精神内耗。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曾说:没有一种批判比自我批判更强烈,也没有一个法官比我们自己更严苛。
对于常规性精神内耗的人来说,这句话可谓再恰当不过。
回想自己曾经的日常状态,几乎总会陷入精神内耗的深渊无法自拔:
从早起睁开双眼,便会为了表现得再完美一点,无数无刻不让自己精神紧绷,时时刻刻都处在高紧张状态。
置身于工作岗位中,不仅仅为刚犯下的小错误纠结很久,因不小心说错的半句话而自责,为刚上交的工作少了点细节而焦虑。
晚上睡觉前,又为未来不曾发生的事项杞人忧天,习惯性把事情想到最坏,并在大脑中无数次演绎,找寻不必要的答案。
我的脑海中,似乎总是像有两种力量拉扯打架:
一边是强烈地追求完美主义,疯狂为自己设限,列出条条框框;另一边则是现实中没那么优秀的自己,不断自我批判与嘲讽。
无论是白天的正常状态,还是理应休息放松的时间,大脑都在高负荷运转,得不到舒缓与调节。
正如《反内耗》中曾说的:焦虑、犹豫、自责,这些自我战斗式的“内耗”正在毁掉你,我们的生命能量有限,但负面情绪直接抵消我们的积极情绪。
被无数无端的假象敌击垮,哪怕对方一击则溃,可自己依旧风声鹤唳,不战而败。
都说,这世间所有的痛苦,除了生死,都来自你的价值观。
正如松浦弥太郎曾说:所谓人生困境,不过是你胡思乱想,自我设置的枷锁。
而想要跳出沉重的自我内耗,首当其冲的便是放开自我,给自己足够的缺口。
学会给自己休闲放松的机会,抛开徒劳的工作和繁杂的事物,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途。
望着窗外新绽放的蔷薇,让思维跳出自我否定的怪圈,打破无用的界限与枷锁,只关注当下发生的事、身边的人、盛开的景。
听着如流水般潺潺的钢琴曲,给自己一个温暖的拥抱,相信当下的力量,做真正的自己,说真实的感受,因为那些介意的人并不重要,那些重要的人也不会介意。
至于改变不了的过去,以及无法影响的未来,不必太放在心上。
当然,打破焦虑的最佳方法,莫过于提高行动力与执行力。
既然哪怕是躺在床上,依旧会为没有完成的工作、没有做好的对接、没有制定的计划落实而焦虑,那不如当机立断,用行动打消一切顾虑。
相信你会惊讶地发现,拖着看似“很累”的身躯,也能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而划掉to-list的成就感,会显著提升休息的效率,驱赶疲惫与不安。
最后,我们同样要学会接纳不完美,正是那些不完美的缺口,成就塑造了真实可感的自己。
毕竟,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我们是要追求更美好的未来,想要站在更高的地方,望向更灿烂的风景,但同样要清楚并热爱自身的不足与缺陷,正是它们的存在,给予我们不可替代的踏实感。
知晓从何而来,知道去往何处,来路坚定,去路坦荡。
刘擎曾说:人生不是一个要先制定完美蓝图,再去施工的工程项目;人生也不是一场要先确定剧本,再去表演的电影。
那些很累很累的时刻,都是大脑发出的信号,指引我们抛开顾虑与杂念,做一回坦荡的自我。
就像下一次,面对前进路上的曲折时,希望你既有坚持下去的勇气和底气,也有原地放松的权利和能力。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别忘了看具体的风景,做具体的事,爱具体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