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胡诌八列,如有雷同,纯属巧合。本就满嘴跑火车,你管终点是哪?老司机了~盗文必究!】
罐法
(1)留罐法
留罐法也称坐罐法,是历史最悠久、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罐法。留罐法分单罐法和多罐法。单罐法即用一个罐治疗疾病的方法,一般用于治疗病变范围比较小或取穴较少的疾病,各种拔罐法均可采用。如感冒拔大椎,牙痛拔车,头痛拔太阳,痈疖溃脓期拔患处用以排脓等等。多罐法即采用多个罐同时并用,一般用于病变范围比较广泛或选穴较多的疾病,可以采用各种拔罐方法。如腰脊部软组织劳损疼痛面积比较大,在疼痛部位拔多个罐较单个罐效果好。留罐的时间应根据病人的皮肤、部位、年龄、火罐吸力等情况而定,一般为10~15分钟。
(2)闪罐法
闪罐法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手法,一般多用于皮肤不太平整,容易掉罐的部位。具体操作方法是用镊子或止血错夹住蘸有适量酒精的棉球,点燃后送入罐底,立即抽出,将罐拔于施术部位,然后将罐立即起下,按上法再次吸拔于施术的部位,如此反复,拔起多次,至皮肤潮红为止。通过反复的拔、起,使皮肤反复地紧、松,反复地充血、不充血、再充血,形成物理刺激,对神经和血管有一定的兴奋作用,可增加局部血液循环,适用于治疗肌菱缩、局部皮肤麻木酸痛或一些较虚弱的病证。采用闪火法应注意操作时应始终罐口朝下,棉球应送人罐底,棉球经过罐口时动作要快,避免罐口反复加热以致烫伤皮肤,操作者应随时掌握罐体温度,如感觉罐体温度过热,可以换另一个罐继操作。当反复闪罐使罐体变热时,立即将罐体翻转,用温热的罐体按摩穴位或皮肤,这种操作也有人称之为熨罐。使用熨罐法要掌握好罐的温度,温度过高容易烫伤皮肤,过低则达不到熨罐的效果。熨罐法可以与闪法交替使用,当闪罐法罐底发热时则可翻转罐体用熨罐法,当熨罐法罐体变凉时可以翻转罐体采用闪罐法。
走罐法
(3)走罐法又称运罐法、推罐法及滑罐法等一般用于治疗病变部位较大、肌肉丰厚而平整的部位,或者在一条或段经脉上拔罐时应用本法。走罐法宜选玻璃罐或陶瓷罐,罐口应光滑平润,以防划伤皮肤。
交替反复操作时先在将要施术部位涂适量的介质,然后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皮肤上,循着经络或需要拔罐的线路来回推罐,直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操作时应注意根据病人的病情和体质调整罐内的负压以及走罐的快、慢、轻、重。罐内的负压不可过大,否则走罐时由于疼痛较剧烈,病人无法接受。推罐时应用力均匀,以防火罐漏气脱落。
(4)摇罐法、转罐法、提罐法
这三种罐法都是在留罐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摇罐法的操作方法是先用闪火法将罐拔在皮肤上,然后均匀而有节奏地摇动吸拔在皮肤上的火罐。这样反复的牵拉增加了对
穴位或皮肤的刺激量。摇罐时应注意用力柔和、适度,不宜过快,摇动的角度要适宜,太大容易把火罐摇掉或者病人不能耐受,太小达不到刺激量,起不到摇罐的作用。
转罐法与摇罐法相似,较摇罐法力量大,刺激性强。先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皮肤上,然后手握罐体,来回转动。操作时手法宜轻柔,转罐宜平稳,防止掉罐,转动的角度要适中。角度过大患者不能耐受,过小无法达到刺激量。由于转罐法对穴位或皮肤产生更大的牵拉刺激,加强了血液循环,增强了治疗效果,多用于穴位治疗和局部病症的治疗。注意罐口平滑以避免转动时损伤皮肤。转罐法可以与走罐法配合使用,皮肤涂适量的润滑油可以减轻疼痛。
提罐法与摇罐法、转罐法相似,也是为了增强对皮肤和穴位的刺激,促进血液循环。先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皮肤上,然后将罐上提拉动皮肤,再恢复原样,这样反复、轻柔、均匀地来回提拉多次,直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此法常用于拔腹部的穴位。提罐法应注意用力适中,力量过大,容易把罐拔掉,过小则达不到刺激量。
(5)拔泡法
拔泡法是在留罐法的基础上使被拔部位产生大小不等的水泡。本法与灸法中的发泡灸相类似,但所拔泡局限在表皮,患者痛苦不大,痊愈后不留疤痕。具体操作方法与留罐法相同,只是负压强而持久,使皮下产生数个水泡,一般以小米或绿豆大小的密集的小水泡为好,起罐后不必将水泡挑破,一般在2-5天内即可消失。水泡较大,患者注意不要用手抓破或洗澡时不要挠破,如已经弄破,涂龙胆紫药水即可,处置得当,一般不会有感染现象。若水泡过大,可用注射器将泡内的液体抽出,然后涂龙胆紫,覆盖敷料。有时患者会感到局部有痒感,嘱患者不要搔抓,一股数日后即可痊愈,不留疤痕。临床观察证实,发泡与罐内负压的大小及留罐时间的长短成正比,并与疾病的性质以及病人的体质有关。一般体内风寒湿邪较盛者容易起泡,皮肤细嫩的病人及儿童容易起泡,心脏病病人在巨阙穴及心俞容易起泡,慢性胃炎病人在中脘穴和胃命穴容易起泡,哮喘和咳嗽的病人在肺俞穴容易起泡。注意此法应在先征得病人的同意后方可施行,否则易造成误解。
(6)针罐法
针罐法是针与罐相结合的一种方法,可使针罐产生协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提高疗效。临床常用的有拔罐配合针刺、针挑、刺血、梅花针等。针罐法即拔罐配合毫针针刺的方法。针罐法可以使针、罐产生协同的治疗效果,从而提高疗效。针罐法的操作方法是先将所选定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用毫针针刺以后施用补泻手法,然后在针上拔罐,留罐10-20分钟,一般以玻璃罐为宜,因为用玻璃罐可随时观察罐内的情况。应用此法在胸背部的穴位上施术时应特别注意,因罐内的负压可使针刺的深度改变,从而引起气胸
(7)刺络拔罐法
刺络拔罐法是刺血与拔罐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临床常用的有拔罐配合针挑放血、三棱针刺血和梅花针刺血等。
针砭挑拔罐法:即拔罐配合针挑疗法治病。操作方法是先对选择好的穴位进行常规消毒,用针挑破皮肤,挑断皮下纤维数根,然后在针挑部位拔罐,留罐5~10分钟,拔出少量恶血,起罐后用消毒棉球浄血迹,挑治部位可用创可贴敷盖,1-2天后即可愈合。
三棱针刺络拔罐法:即拔罐配合三棱针刺血疗法治病。操作方法是先选好穴位,作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皮肤,然后在刺
破部位拔罐,留罐5~10分钟,拔出一定的血液为止。本法适用于热邪塞盛,痰阻窍闭等热证、实证。梅花针刺络拔罐法:是拔罐配合梅花针治疗疾病的方法。操作方法是根据病情选好穴位,进行常规消毒以后,以梅花针叩击数次,根据病情至皮肤出现潮红或有点状血液渗出为止,然后用玻璃罐吸拔,留罐5~-10分钟。本法适用于治疗一些皮肤病症。
(8)药罐法
药罐法是拔罐法与中药疗法相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以竹罐或木罐为工具,经药液煎煮后,利用高热排出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竹罐吸附于施术部位,这样既可起到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的作用,又可发挥中药的作用,提高拔罐的疗效。在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不同病情辦证选择不同的中草药。具体操作方法是用纱布将中药包好,放入砂锅中,加人适量的水煎煮,沸后将竹罐或木罐放入煎好的中药中,煮10分钟左右(一般可根据药性决定煮沸时间),再用镊子或筷子将罐夹出,迅速用干净的干毛巾捂住罐口,以使吸取药液,降低罐口温度,保持罐内的温度,趁热迅速将罐扣在所选部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约半分钟,使之吸牢即可。本法的优点是温热作用好,可起到罐与药的双重作用。本法多用于风寒湿痹。缺点是不易掌握,常致吸力不足。
持续更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