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接触相关育儿知识前,我对于儿子见到陌生人总是躲到我们身后,不愿意跟人打招呼,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的害羞行为感到很烦恼和焦虑。并认为这是因为外婆不会普通话,没让儿子在小区玩耍时跟其他小孩互动造成的。常常担心这些害羞的缺点会让他形成内向胆小的性格,在儿子两岁半上幼儿园小小班时,我甚至当着孩子的面跟老师说,我家宝宝有点害羞,让老师平时多点关注。以致于后来,有时我问起他,为什么在课堂上不举回答问题或是为什么不去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时,他总是给自己贴标签,回答我说:“因为我有点害羞”。
相信很多家长也跟我之前一样有以上类似的困挠,沒有认识到宝宝害羞是个特质,不是缺点。宝宝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方,这不是大问题,有时候这是和孩子大脑发育和能力发育有关,有时候是孩子的心理特质的问题。我们千万不要反应过度。在不同成长时期表现出来的害羞是一种生理表征。
通常婴儿八九个月大小的时候,被陌生人抱的时候会哭。这是因为孩子的大脑发育到一定程度,他的记忆系统成熟了,有能力记住熟人和陌生人的差别,就会产生“陌生人焦虑”。很多孩子到了2岁以后,还会继续经历陌生人焦虑,这种焦虑能持续到孩子四岁,才逐渐消失的。其实,这是一种心理发展的正常过程。
孩子没有跟陌生人打招呼,或是在游戏中自己玩自己的,没有参与到社交游戏中,这可能只是比较谨慎,或者思考比较多,所以跟别人互动的时候,反应稍微慢一些,但并不代表宝宝就害羞或者不喜欢社交。因此,家长在宝宝社交引导中要注意三个误区,避免强硬地把害羞的宝宝从后台推到前台,强迫孩子在别人面前表演不害羞。这对孩子的社交和成长都是有害的。
一是做孩子的代言人。当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没有及时反应或互动时,强势代答或过度干预,不给孩子说话机会。这容易给孩子造成负面影响,以后更加不敢跟陌生人交流沟通。
二是轻率地给孩子贴标签。当着孩子面向别人表达孩子害羞的言语,会让孩子以为害羞是件不好的事情。有时候,孩子干脆就躲在“害羞”的标签下面,觉得自己有理由不去跟别人交往,反正你们大人不是说我害羞么!
三是过渡保护孩子。出于对孩子安全的担扰,过度干涉和限制孩子的活动行为,让宝宝以为这个世界很危险,变得不愿意主动探索。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孩子就逐渐变得胆小畏缩,对人害羞了。
所以,我们要避免一些会让孩子过于害羞的言行。要多关注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当孩子遇到陌生人害羞时,其实是他心理焦虑的时候,我们需要給的是微笑和鼓励的眼神,而不是直接包办了他们学习社交的机会。
帮助宝宝克服害羞,培养一个开朗的孩子,我们需要怎么做呢?我学习了相关的育儿知识后尝试了下面的方面引导孩子的社交。
首先,是教孩子怎么跟人打招呼。当孩子见到人沒打招呼时,我们可以直接以孩子的口吻跟人打招呼;而当孩子对于别人的问话沒回应,我们可以在旁边微笑着鼓励,“宝宝是不是在思考怎么回答叔叔阿姨啊?”或时事后引导孩子挖掘当事不回应的原因。
其次,是让孩子怎么加到别人的圈子。当孩子不愿加入别人的圈子时,我们可以一起跟孩子在旁边先观察,并给孩子介绍圈子里的小伙伴和游戏项目,等孩子对环境熟悉了再让孩子要求加入或我们替孩子征求其他孩子同意接纳的意见。
最后,是邀请其他孩子到家里一起玩。可以通过准备适当数量的主题玩具或一些互动多的游戏让孩子们在家里玩,这种小主人翁的意识会让他变动活跃大方,更容易跟孩子交流。
通过一段时间的引导,我发现三岁多的儿子慢慢变开朗了,见到人愿意开口打招呼,在小区里遇到孩子们玩耍也能加进去。更重要的是,昨天送孩子回幼儿园时,老师告诉我,从来不举手回答问题的儿子在公开课上第一次举手回答问题了。
育儿也是育己。在当父母的路上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才能和孩子共同成长,有所修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