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跟楼上邻居,蒙特梭利幼儿园园长闲聊,谈到了现在家长的压力都很大,经济压力教育压力精力压力等。我问她,你会给**(她家三岁的女儿)报兴趣班吗?她回答很干脆,不会。除非孩子自己特别想学。
其实我们家哥哥,已经经历过要不要报兴趣班,报什么班的这个过程了。作为非育儿专业的妈妈,理论知识不够,但多少有些经验,而且也算得上是花了些心思的。
从他三岁不到开始给他找合适的幼儿园,三岁开始学第一门兴趣课程(乐高积木),中间有段时间一周七天,只有周日是休息的,周一到周五回家来总有课外的课程等着他。很多邻居看到不禁问,他不累吗?
其实我问过哥哥,他的回答是不累。
都说教育的本质是焦虑,看到其他孩子都在学,生怕自己孩子不学就会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实际是花钱买焦虑,好像自己花了钱,再学不好就不关自己的事了。
作为一个过来人家长,这个锅,我不背。让他学兴趣课,并没有强迫他学,多撒网多尝试,才能知道自己真正对什么感兴趣,作为10后的他们这代人,一两门特长总是要有的吧,不走专业路线,丰富业余生活也可以的。
我们正式报过班的线下课程有,乐高积木,小主持,美术,钢琴,最近新加了足球共五门。
线上课程花精力最多,最终没有一门坚持下来的。比如英语,报了两个app,刚开始挺感兴趣,天天想破脑袋的鼓励他,每周两节课总算坚持下来了。而学习本身就不是轻松的事,越到后面越难,有了畏难情绪,家长需要付出更多脑细胞既能让他不对学习失去兴趣,又要让他坚持学。这场战我没打赢,放弃了。只能抱希望到以后,自己看到跟别人的差距后,能自主的学习。
我查了下网络上的数据,学而思线下复购率80%,而线上的复购率不到20%,可见,线上虽然有他的优势:方便,在家就能接触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费用:线上课程比线下更优惠。但也有他的劣势的。
比如:
1.跟老师之间的连接和依赖性不够,孩子面对的是冰冷的ipad屏幕。而线下的课程,跟老师互动沟通的环节更多,参与感更强。
2.约束力不够,想约课就约,不想约就可以不约。人性总是懒惰的,而一旦落下一次,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而线下课程,一般有固定的班级,为了跟上课程进度,基本不会请假落课。落下课程也要找时间补上。
总之,我们目前坚持最好的是乐高积木,到目前已经学到第三个年头。学过线上的编程,确实跟线下体验感完全不同。
一门课程能不能坚持学下来确实跟兴趣有很大的关系。该不该给孩子报兴趣班,还是要看孩子本人,不是什么课程火,哪个对以后更有帮助,就让自己孩子也去学。
最近看到的一个故事,让我感触很深。
以前我根本不认识这位通过晒儿子圈粉无数的网红爸爸,但直到这位大家眼里优秀的不能再优秀的孩子,在他国自杀后,各大公众号开始写他的故事,我知道了这位爸爸,一得他爹。
一得在成绩上,可以称得上是别人家的孩子。托福考试离满分只差2分。
他从来不平庸,文化成绩体育成绩都是同学眼里的佼佼者。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孩子,最终在最好的年纪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网络上很多人从开始羡慕一得有这样的爹,到后来骂他爹的教育方式有问题。
其实教育没有对错。只是有时候,家长在关注孩子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在这个浮躁的社会,大人都会焦虑,何况还是个孩子。
教育焦虑,说到底是因为家长不能接受孩子的平庸。希望能够通过孩子,让他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心愿。
给孩子最好的教育不是看给他花了多少钱报兴趣班,而是家长能成为更好的自己,成为孩子的榜样。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