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闲事”桎梏 书写担当答卷

在体制内工作场景中,“该不该管闲事”的争论从未停歇。有人将“闲事”视作越权逾矩的红线,秉持“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工作态度;也有人认为,主动介入非职责范围内的事务,是为人民服务的应有之义。事实上,我个人认为,体制内不存在真正的“闲事”,唯有跳出思维桎梏,以责任意识为笔、以制度机制为墨,方能在服务群众中交出满意的答卷。

闲事背后,往往藏着群众利益的“大事”。基层工作中,许多看似跨界的失误,实则与民生福祉紧密相连。例如老旧小区加装电梯,涉及住建审批、居民协商、资金筹措等多个环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需要农业、环保、交通等部门发力。若各部门固守“一亩三分地”,问题就会陷入“无人认领”的僵局。某地曾因市政、电力部门权责不清,导致道路施工后电缆裸露数月无人处理,直至引发安全事故后才有人仓促解决。这都深刻警醒我们,体制内无闲事,漠视所谓的“闲事”就是漠视群众利益。

当然,“管闲事”绝非无序作为,而需在制度框架内寻求破局之道。权责清单是履职的基本遵循,但面对复杂的治理场景,更需要建立灵活高效的协同机制。近年来,多地推行的“网格化管理”“综合执法改革”,正是通过整合资源、明确流程,将模糊地带的“闲事”转为清晰的“责任田”。例如,某街道设立“民生议事厅”,由社区牵头,联动职能部门定期协商解决疑难问题,既避免了推诿扯皮,又提升了办事效率。

新时代的治理实践,呼唤公职人员主动作为的担当精神。从“接诉即办”到“未诉先办”,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工作理念正在发生深刻转变。某地干部在日常走访中发现某村灌溉水渠年久失修,可能影响春耕,便主动协调水利、财政部门争取资金,提前完成整修。这种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的意识,正是跳出“闲事”舒适区,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潜在问题,以务实的工作作风破解发展难题。

跳出“闲事”桎梏,本质是对初心使命的坚守。体制内工作者既要摒弃“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消极心态,也要避免盲目越权的莽撞行为。通过完善协同机制、强化责任意识、提升服务能力,将每一件“闲事”都当做“自己事”,方能在基层治理的广阔天地中,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担当答卷。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