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们就知道,要跨过一道坎,就要后退两步,再用力往前才能跨越过去。
长大一点,第一次参加运动会去跳远,也知道后退几步,有了助跑,才能够跳得更远。
当然我们也知道,要想跳得更高,也必须要有一段距离的奔跑才能够跳得更高。
就这样,我们知道每天都要有进步,才能够学有所成。当初中的时候,看到自己因为不努力而成绩亮起红灯时,真正的让我们明白了“学习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道理。
于是一路磕磕绊绊,怎么也不敢落后,更是不敢后退。工作,恋爱,结婚,生子,把每个日子过得匆匆忙忙,恍然已经年过50,猛然抬头发现自己已经到了人生的下坡,却发现我已找不到生活的目标和意义。
这时候该怎么办?
《学习之道》给了我回答——天才的举动,主动退一步。
如果自己在某一方面已经落后于他人,当我们惶惶不安,灰心丧气的时候。当我们想要半途而废的时候,那么倒不如退后一步,冷静的审视自己的长项和弱点。放慢脚步,细嚼慢咽,反而会得到惊喜,可以让我们比那些脑子快的同学学习得更深入。
不由又想起了,退几步才能看到更高的地方。
不由想起,学习新概念时,及时退一步复习才能够细嚼慢咽,更好的掌握新的学习的概念。
不由得想起,我们和别人相处发生矛盾的时候,退一步能海阔天空。
不由得想起,当我们的情绪激动,难以控制的时候,深呼吸,积极的暂停是最好的方法。
不由得想起,当我们的学习和工作非常辛苦的时候,只有劳逸结合才能更好学习和工作。
到底怎样才是真正的劳逸结合呢?
《学习之道》这样告诉我——
“当我们的对某些人或者事感到挫败时,试着退后一步观察自己的行为。因为不断增加的挫败感往往是一个有益的暂停信号,它在暗示我们是时候要退后一步转换到发散模式去了。”
“激活发散模式的一般方法有:去健身房参加运动,打篮球慢跑,散步或游泳,跳舞,开车,兜风,绘画,涂鸦,或者泡个澡,听音乐,尤其是纯音乐,用乐器演奏熟悉的歌曲,冥想。”
“睡眠,召唤发散模式的终极法宝。”
不管是我们学生还是老师,对考试总是看有心有余悸,甚至是有恐惧症,那么到底怎样才能够让考试成为效果非凡的学习经历,让我们投入考试的一切都成为最美好的经历和收获?
《学习之道》给了我们三大法宝:
1.备考检查清单帮助我们检查考前复习是否到位
2.由难入简法可以让我们防止思维定势。才是一种真正保证我们把每道题都做上一遍的高效率考试策略。
面对数学,我们常常被传授的策略是要先简后难。因为只有当我们做完了相对简单的题目,才会有信心面对更难的题目。这个策略对一些人有效果,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个策略其实带来的是相反作用。
那么到底要怎么办呢?是先做简单题目还是先做难题?
答案是,先从难题入手。
具体做法
就是试卷一发下来,就快速浏览一遍,对试卷内容有个大致印象,
放眼去找看起来最难的题目,开始先做看起来最难的那道
不过要做好准备,一旦发现自己已经投入一两分钟没有进展,就要立刻抽身出来
然后就跳到下一道简单的题目,把它做出来,能做多少是多少
之后接着再做另一套看起来很难的题目,并努力取得一点点进展
一旦感到陷入困境,或者停滞不前,就再换一套简单的一些的题目去做
这样做的好处,就不多说了,因为看到这一个策略又让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在中考和高考中的数学考试。在中考的时候,听从老师说的,先就按照次序从前面往后做,而在高考的时候,我采取的是从自己觉得最容易错的难题先入手,做不下去,马上就回过头去前面的简单一点的。
我采取的方法不同,结果也确实不同:中考的时候后面的难题部分基本上都没有做出来,成绩非常的糟糕。而在高考的时候后面的每一个难题都用心的思考过,并且尝试做了结果,结果确实得到了理想的成绩。
今天读到这个考试策略马上就想起来自己的这一段经历恰好是不同的考试方法带来的不同的结果。
3.深呼吸模式消除考试中出现的焦虑。
有关深呼吸可以消除考试的焦虑,这一点我们都知道,但有关这一点我们不知道的是:
一个深呼吸,具体的做法,需要放松腹部,把手放在上面,慢慢深吸一口气,感到手在向外移动,甚至同时赶到,整个胸腔如一个膨胀的桶,再向外扩张。
这一个深呼吸,要提前几周开始练习,要每天用上一两分钟进行练习,要常练不忘。
那样到考试开始之前才能够真正有效并且轻易地进入这种呼吸模式,并能有效消除考试焦虑心理。
学习有方法,考试有门道。读一读芭芭拉.奥克利的《学习之道》对我们的学习还有更多的启发和收获,真正能够做到事半功倍。同时值得我们反复阅读并有效指导孩子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