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知乎看到个很有趣的问题:世界名校毕业生,一心只想写小说怎么办?
题目是2015年的,提问的人已经删去了很多信息,所幸从问题日志中我找到了提问者的原始版本,并跟着找到了公众号,想要看看她目前的境况如何。
写问题的时候,博主的情绪很激烈,有一种不成功就成仁的决绝,想要抛下一切,大概与经历相关,很多答主也表示了担心。公众号在2020年2月停更,里面有一些散文、游记,琐碎日常,博主也有了自己的事业,写作目前大概不构成其主要生活。
不出所料,事实上这也是大多数人的生活。因为喜欢读书和一些生活经历,觉得自己有满腔的感受要表达,但最终能成为作家的寥寥无几。
刚好因为微博上一位读书博主提及,看了《怪作家》一书,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这些文学大师的一些日常,一些片段。
书里观点不多,是简单的罗列陈述,第一感受就是他们真的好勤奋!这些作家的怪癖多种多样,简单言之就是把自己放入一种能持续工作的状态,挑几个印象深刻的讲:
席勒在抽屉中放入烂苹果,以带给自己灵感,同时由于他习惯在晚上写作,一般会用浓烈的咖啡,如果实在困极,为避免在桌子上睡着,席勒会将双脚放进一桶冷水里,有没有头悬梁锥刺股的感觉了。
咖啡重度患者巴尔扎克每天要喝50杯咖啡,并且恪守作息,即使有人做客,也保持晚上十点上床睡觉,凌晨两点在闹钟中醒来的习惯。在写给叙尔维尔的信中,巴尔扎克说,“一个人在十二个小时内,可以让很多黑字落在白纸上”。
还有一些每天给自己规定写作字数的作家,包括大仲马每天要写到一叠纸,威廉·戈尔丁、诺曼·梅勒每天写三千字,安东尼·特罗洛普强迫自己每十五分钟写两百五十个字,斯蒂芬·金每天写两千字,托马斯·沃尔夫每天不完成一千八百字的目标,绝不停笔。
写作从来都很难,大作家也不例外,斯坦贝克一度每天写三千字,后来逐渐降到两千。伍德豪斯写作之初的目标是,每天写两千五百字,后来降到一千。格雷厄姆·格林在职业生涯早期,每天写五百字,之后调整到三百,到最后每天只写一百。
写出意识流小说代表作《尤利西斯》的乔伊斯,后期患有青光眼、白内障和结膜炎,在写作《尤利西斯》时,每天花两个小时,凭一只或两只眼睛来写作、修改和校正,大概每五分钟或者再也看不见时,便停下来休息。
在读这本书之前,我从未想过这些作家的工作状态,在读这本书后,发现这些伟大的文学巨匠离我们如此之近,了解他们作为普通人的一面,不一样的大概就是他们对于写作有高度的信仰和献身精神,以及常人没有的天赋。
如果把作家写作比喻成作家和文字约会,毫无疑问这需要专心致志的相处,所以大多数作家在深夜,在无人打扰的角落,在我们想象不到的地方,在安静中,看文字一笔一划落在纸上。
还有一个我觉得非常浪漫的是普鲁斯特,他说,“黑暗、静谧与孤独,如同沉重的斗篷披在我肩上,迫使我在自身之中再造所有的光、所有的音乐,自然的妙趣、交往的欢愉”。
当习以为常的光明、热闹、人群远离时,只剩下孤独的作家,思想与文字就是他们的光,就是唯一的救赎,太浪漫啦!
雨果的灰色大披肩,爱伦·坡的黑猫,纳博科夫的浴缸,卡波特的床,细节引领他们,陪伴他们,旁边他们与文字的相处。
说这本书并非让我们原封不动的向这些作家学习,世界多重多样,有为理想付出一切的人,就有庸庸碌碌的人,各人有个人的困惑,很正常。但是当你变得不能忍受自己时,或许可以有些改变,怀疑自己时,了解下他们,走进他们,是不是能原谅此刻的自己,咬咬牙,再坚持下去。
好在文字的意义不止在于名垂青史一途,记录下所思所想,如果遇见几个欣赏上你的读者,那是再好不过了。
看完这本书,又想去看看《巴黎评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