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微课、直播在互联网上甚是火爆,大数据、互联网带给人们的便利已经遍布各行各业,从一开始的通讯、购物,到现在的知识传播等。各行各业的牛人、老师把自己的知识和成长的经验归纳总结成一套一套的理论方法和规则以直播或APP平台的形式分享给大家,不管是在校学生、上班一族还是家庭主妇,只要你愿意,随时都可以通过各种平台和软件下载学习。因此我们更容易获得学习资源,但是学习的效率是不是也成正比呢?
刚接触各种直播和微课的时候, 内心很是欣喜,细心的把各种课程分类,收藏。听完之后对课程进行评论,对于认可的课程必赞叹一番,做笔记或画思维导图,但是回头看自己的笔记和思维导图,大多也只是记录课程或者书本的内容,并没有什么自己的想法。这与知识量少不无关系,但是另外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真正原因,或许正如前几天看到的一篇文章所说的习惯性思维懒惰。
勤奋可以分为肢体勤奋和思维上的勤奋。肢体勤奋是显而易见的,勤劳干活、勤劳做家务、积极锻炼,甚至勤奋看书…
另一种勤奋是思维上的勤奋,也是我们平时说的发散思维。但很多人往往会忽略思维上的勤奋,看过的书做过的事也没有实质性的吸收,并拼命靠肢体上的勤奋来弥补。收藏学习资料很积极,即肢体勤奋,但只收藏别人的知识,没有转化成自己的知识,即思维懒惰。虽然思维运动不是即时性可见的动作,容易被忽略,但它可以通过一些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出不同的思维状态。
一、放弃独立思考,不愿意把事情想透彻。
常常表现为人云亦云,对“权威信息”不加甄别地采纳,放任自己的思维被引导,轻易采信未经证实的信息,并忽略有矛盾的逻辑关系,最终导致结论错误。
我们分析问题时,进行逻辑缜密的思考前可以做充分的准备,包括掌握足够的基础信息,额外学习知识来构建必须的理论基础,梳理出清晰的脉络,不断推敲每个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得出结论。 把事情想透彻,抓住事情的本质,才能在正确的方向分析问题。
二、思维惯性。
当别人提出反对意见或挑战时,是否不假思索就反驳?或者你已经学会了谦卑的姿态,习惯性地接受/忽略?
对反对意见或挑战的分析,不仅需要套用在自己的逻辑框架下分析,还应尝试打破自己的逻辑框架,尝试用对方的逻辑框架来思考,分析其逻辑的合理和矛盾之处。
三、对知识漏洞的容忍,固守旧习。
遇到自己不懂的事情,自欺欺人地蒙混过去,这种状态有另一个说法叫丧失好奇心,或者不好学,固守在自己的认知世界里做井底之蛙。
四、没有格局观。
人们常说的要做正确的事,就是强调要有格局观。 没有格局观的人,通常会用自己那点可怜的道德,无论是职业道德还是社会道德来做伪装。 格局是从眼前的事情跳出来,把时间和空间的坐标轴拉长,从历史的角度、全局的范围来分析问题,特定的做法从长远角度,对整个局势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
以上会出现的各种问题核心的原因就是思维懒惰,不要奢望用肢体勤奋掩盖思维懒惰,那将导致最可恨的结果:瞎忙。肢体勤奋是开始,思维勤奋结的果才是我们追求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