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
心理是社会的产物,人是社会化的人,人是社会人的简称。
所谓社会化就是由自然人成长、发展成为社会人的过程。打个比方说,刚出生的自然人是内方外也方的,社会化的结果是成为了内方外圆的人。
当我们处于内方外也方的阶段,所有的需要必须得到迅速满足,否则就会发脾气,就会哭闹——如果想吃糖,父母拒绝了,我们就会倒地打滚;
而经过社会化而成为内方外圆时呢?我们学会了压抑,学会了延迟满足,甚至学会了阿谀奉承,比如说被领导批评了,内心虽然对批评者憎恨的咬牙切齿的,但外边却可能还在微笑,口中说着“您说的对,我改,我改”。
通俗的讲,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文明的过程,就是学会压抑自己的过程,就是延迟满足的过程,否则就是社会化不良,专业讲社会化不足。
一个人在小的时候,我们可以说他社会化不足,但到了青年期则表现为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
生活中,过度保护会造成童年社会化不足,到了青年,他的成绩可能很优秀,但是一出校门踏入社会就会碰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所学的知识不能应用到。因为他们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跟人交流思想。
不可否认,当下没有完成社会化的人越来越多,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种是未社会化,长大后依旧内方外方,具体表现为不能压抑自己,不能延迟满足,总是会付诸行动,比如,别人批评指责,如果是经过社会化的人会根据具体情况反映,会对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反而是以牙坏牙,以眼还眼。
新闻曾报道过一个年轻人被执行了死刑,起因就是因为在快速路上开车被被人超车,他追上司机,跟人家争吵起来,没想到人家车上人多,他吃了亏,几天后他带了刀找到那个人,把人家捅死了。就为了一点事葬送了两条人命,毁了好几个家庭。
这就是多数未被社会化的人的最终归宿~犯罪、监狱。
另一种是反社会化的人,变成了内圆外方。
这种人的特点是,见到狼是羊而见到羊是狼,欺软怕硬。大家一定对这样的孩子不陌生,见到谁是狼呢?父母。在父母面前耀武扬威,有的甚至敢打骂。一旦离开父母,见到人家唯唯诺诺,胆小怕事。
第三种是过度社会化的人,内圆外也圆,没有自己的个性了。
典型的表现就是过于圆滑,随波逐流,不负责任、爱占小便宜等。生活中有些人,在单位少吃点亏就上跳下窜的,但少干点活,就不吱声了。
所以在心理的角度可以从社会化的程度可以看出这个人的心理是不是健康的。
因为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应。未被社会化的人,是心理年龄不足。
心理年龄越大越健康,你就不那么较真了。
我们的生理年龄只有一个,但我们心理年龄可以有很多。
今天加班回家累了想要吃饭,对老公又是撒娇又是卖萌的时候,这时候你的心理年龄应该不足5岁,这时候呀如果孩子回来了,你对孩子说“赶紧做作业去”你这会的心理年龄有可能是55岁。过了一会你的妈妈回来了,你面对妈妈的时候,就又是另一种样子了,这会你的心理年龄也许是35岁。
了解社会化的程度,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在面对不同的人要有不同的心理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