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2日 中原焦点团队 讲师13期 庞爱国 第1205天分享 本周第0次约练 总约练第746次 咨592、观117、来3、朋5、box约练11、案例分析18
陪孩子一起面对生命的挑战,遇见属于他们自己的幸福与光荣时刻。陪孩子一起面对生命的挑战,这个非常重要。更多时候如果我们不懂的话啊,其实我们可能是让孩子独自去面对他的生命挑战。我们关键时候还经常在拖后腿,结果就导致孩子腹背受敌,疲惫不堪,就出了很多的状况,恢复起来特别的困难。说到这儿我要说一下,因为我们有的老师学习的时候会有一些功利心,就认为这一本书好像更针对于青少年,但其实不是,我们要用一通百通的心去学习,去看书。你会能看到很多比较适合于或者说你需要的地方,你需要的东西,都在里面。它不单适用青少年,虽然写的主要是青少年的案例,它照样可以很好的去用到做咨询啊,用到成年人陪伴孩子,用到陪伴自己,用到夫妻关系,里边很多东西它都是通的。所以我们看的时候啊,用一通百通的思想,把我们的视角放大,结合我们的自身去做很多的思考,这样我们读什么做什么,其实都能学有所获,看有所获,听有所获,都可以。
好,我们从目录开始来进行,要把目录进行一个详细的探讨。因为目录清楚了,相当于整个的大架构就清楚了。焦点解决是特别看重整个的大架构的,叙事它会特别的看重中间的很多的细节。所以焦点叙事它们在一起会特别好,特别宝贵。因为它们俩太像了,并且它们俩侧重点也会有所不同,一个相对理性,一个相对感性,有的人就称焦点是男人,叙事是女人,有人会有这样的说法啊。
我们来看目录,从推荐序开始,《叙事,是一种陪伴孩子的美学》陪伴孩子,一个陪一个伴,但我们可能更多时候陪伴不一定真的在陪,也不一定真的在伴。因为我们的话太多了,我们自己的东西太多了,我们太想去教育孩子,指导孩子。我们尤其学了一些东西之后,太想用我们的问话引导孩子。结果有可能你学完之后,学了一些东西之后,孩子反而更烦,更不喜欢。因为他感觉到妈妈或者爸爸变得很怪异,因为这个时候你更多停留在理论的方面,你并不是真正的学会了陪伴,那么怎么重新回到陪伴上去,忘掉你学的那些技术,好好的听懂他在说什么,听全他在说什么,专心致志的听,这些才是最为重要的事情,但是我们通常都忽略了,我们只是断章取义的去听,然后就思考,我怎么去引导他,我怎么去改变他。
《助人工作者,真的听懂了吗?》真的听懂特别重要,这是每个学派都看中的,叙事更为看重,焦点其实也特别看重,真正的听懂对方,他到底在表达什么,他到底在说什么,这些非常的重要。如果你不是真的听的懂的话,往往会起反作用,不要着急于去做事情,先好好的去听懂他,这才是最重要的事情。很多时候当你听懂了,他意识到你听懂了,他的改变其实也就出现了。不需要你再蹩脚的去引导,有的时候只需要你听懂他,并且略微等一等他就好。
序言一:《一种款待与一种唤醒》款待就是陪伴,唤醒,就是遇见美好的自己,通过陪伴去让他遇见美好的自己。不单是面对孩子,面对来访者,我们也可以通过陪伴我们自己,让我们自己遇见美好的自己,给自己一个能量的温泉,让我们自己能恢复的更好,能有更好的状态。因为我们有更好状态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更好的陪伴来访者,陪伴孩子,陪伴我们生命中重要的人。我们自己如果状态很差,我们怎么可以陪伴呢?我们陪不了,所以要记得好好照顾自己,爱自己,这也是很重要的事情。
序言二:《叙事温泉的疗愈能量》它用了一个隐喻,把叙事称为是一个温泉,然后去疗愈自己。
再接着我们来看下边这九篇内容。第一篇就在说《怎么创造一个说故事的内在空间~叙事氛围的营造》:其实就是怎么样能让当事人能更多的讲出来他内心的故事,他内心的更多的东西能够讲出来。就这个意思,我们焦点解决课上经常提到的是,给他提供一个安全与放松的氛围,其实也跟这个是差不多的意思。提供这样的一个氛围安全、放松、接纳、欣赏、理解,这是我经常讲到的,提供这样的一个氛围,他就能更多的去表达他自己内心的一些东西。因为他讲出来才有可能被理解,被看到,才有可能去重新建构。叙事更强调的是解构,焦点解决更强调的是重新建构。但是它俩能合到一起特别好,先解构再建构嘛,解构加建构合到一起,合二为一就特别的好。
再接着我们看第一篇里边的内容:《孩子的舞台~看见孩子独特故事的视角》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去看,在孩子的世界里边是什么样的?那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放下我们自己,对吧?不要以为我们是专家,我们懂得多,我们很牛,我们很厉害。那样的话你是蹲不下来的,你也看不到孩子的视角,你看不到他的视角,当然跟他也没办法更好的沟通和交流了。
第二个:《让自己想要的事情发生~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这个也很重要,怎么让他自己成为他的主人,而不是说完全的被我们掌控,关键是我们也掌控不了,但是孩子的主动性又被破坏掉了,这是很多家庭里边常见的情况,让他成为他自己的主人,让他重新拥有掌控力、自信、动力等等。
接着《装载故事的秘密基地~和孩子独特的对话通道衔接》其实还是放下我们自己,好好的去在他的角度去理解他,了解他。
再接着《在那卡西的音乐声中~好奇与不预设立场的态度》其实我感觉放到前边会更合适一点,但放这儿也挺好的啊。就是整体的这一章节其实在说啥啊,我们放下我们自己专家的姿态,好好的去了解孩子的世界,以好奇的姿态,不预设的立场去了解在他们的世界里边他们会怎么想,他们会怎么说,会怎么表述等等。听懂他在讲什么?
第二篇:《把孩子和问题分开~就是外化》这是叙事学派最常见最常做的一件事情,最常用的一个技术。在开始不久可能都会开始外化。什么叫外化呀?外化和内化正好相对应,内化就是把别人所说的一系列的内容认同了,成为了自身的一部分。比如说家长经常说,你是个笨蛋,你不听话。孩子后来就认为我是个笨蛋,我不听话,这叫内化。而外化是把问题跟人分开,人是人,问题是问题,他这一段时间这样的状况不是说是他本人就想这样,而是问题在影响他,我们要做的是与人合作去打败问题,把人跟问题分开就叫外化。比如说愤怒当了主人这个标题,这个后面我们都会一一的再读。现在只是看这个整体的架构,把《愤怒当了主人~用拟人化的方式把问题和孩子分开》
还有《看清你的底细~像侦探一样看清问题的面貌》当我们把人跟问题分开之后,就要仔细的去看一看这个问题,好好的了解、理解这个问题。
再接着《我有一个聪明的朋友~探索独特的新故事》就是我们除了看问题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个问题不存在的时候,好好的去重新换个角度去理解和了解这个问题,就是外化资源。不但外化问题,也可以外化资源。最后《吵架使用手册~讲的是与问题建立新关系》我们通过对问题外化之后的一些了解和理解,我们可以和问题有一种新的相处方式,整个这第二篇的内容讲的就是把人跟问题分开,然后仔细的去了解问题,探讨问题以外的资源,并且学会怎么去跟问题有新的相处方式。
第三篇:《寻找问题以外的故事版本~支线故事的入口》什么叫支线故事?支线故事跟主线故事,主流故事正好是对应着的。我们看问题其实通常更多就是主流的观点,会直接看到这孩子有哪些问题。但其实这个孩子除了问题以外,他有很多的东西,但是很多人是看不到的。而支线故事就是从这个人他自身的角度,去看到除了问题以外的拥有的,他的爱好啊,他的优势啊,他的资源啊,他的特长啊,他的在乎、看重啊等等这一系列的,去讲述这些方面,包括他生活的各种细节,这就是支线故事,去了解这些。焦点解决也在做这些,只不过没有叫支线故事而已。
标题这几个《从认识孩子的兴趣开始~用兴趣与热情唤醒支线故事》我们先去了解他的兴趣,焦点的正向开场也是在了解他的兴趣,他的爱好,讲保密原则等等。
再接着《美好的相聚就是新故事~用心经营每一次相聚》、《陪孩子走路回家~支线故事藏在不起眼的生活细节里》其实就是我们要对孩子所说的每一句话,他讲的每一件他的事情都要好奇,而不要认为这个有用啊,那个没用啊等等。
《二十岁的自己~善用时间轴概念》时间轴,就是把时间拉长,不是只看现在这个时间的自己,而是跟他探讨未来的自己,几年以后的自己,那个时候的自己是什么样的?这个比较像时空对话对吧?整个这个支线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从了解孩子的兴趣、爱好,具体生活细节入手,去了解他的特质特长等等。并陪着他把时间拉长去看他的未来。
第四篇后边要讲的内容:《让孩子的支线故事细致而精彩~支线故事的丰厚》这就是叙事的专业术语叫由薄到厚,从薄到厚,就是做这样的一件事情,就是故事本来很薄,我们要通过好奇呀、具体化呀,一点点的去探讨,让这个事越来越丰厚起来,这个意思。
标题《红色怪兽不在时~看见支线故事的脉络》其实就是探讨例外。还有《幸福的面具~让故事有厚度》这里边讲的就是他不管讲啥,我们要全然的接纳,不管他有多少情绪,都要全然的接纳,能让他顺畅深刻的表达,这样就会增加他的故事的厚度,而不是只选取我们认为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地方。
再接着往下《兔兔的月亮和太阳~让孩子在支线故事里停下来》《让机车怪转型~好奇支线故事的细节与实践》这后边都慢慢说,反正整个这一篇都是在讲,怎么样去从薄到厚,把支线故事聊得越来越丰厚,让他越来越有能量去面对他的问题。
第五篇:《与爱的声音联结~重组会员》这又是什么意思?什么叫重组会员呢?因为世界多元,各有道理。所以同样的一件事情就会有很多声音和观点,我们要去分辨,或者我们陪着孩子与来访者,去分辨哪些声音是能对他有帮助的,哪些声音对他是没有帮助的,然后邀请并且允许那些对他有帮助的声音进来,对他的现状有帮助。而那些对他现状可能会带来反作用的,不好的影响的那些声音或者那些人,就暂时不能成为会员啊,不能进来,这就是在重组会员,重新组合邀请哪些人能进,哪些人不能进,其实就是焦点解决里边的关系问句,去探讨他的重要他人,跟他探讨重要他人会怎么希望啊,当你有改变的时候会希望谁知道啊,他可能会怎么说呀,你希望他怎么说呀,他会怎么鼓励你啊等等,焦点里边是这样讲的,但是它也是有些区别的,我们后边再说。
接着《当你寂寞时会想起谁~让孩子和失去的关系再次联结》,再接着《原来妈妈一直在看顾我~参与和见证孩子的支线故事》,就是让他的重要他人看见他的问题以外的部分。用焦点的话来说,就是让他的重要他人去看到他的优势资源,他的不错的地方,就这个意思。再接着《让陪伴从自己开始~就是让自己成为支线故事的重要资源》自己成为自己重要的资源,自己成为自己的见证者。这个也是时空对话那一块的。
第六篇:《给孩子一个舞台~观众与见证》《心情火山不生气~让重要他人成为观众》《交换我们的故事~成为彼此的观众》《邀请见证的卡片~运用文件创造见证与回响的空间》,整个这一篇其实就是讲的专业名词叫局外见证人。局外见证人就是他本人就是局内的嘛,他本人以外的重要他人去如何见证他的成长与变化。
第七篇:《跟孩子的重要他人合作~就是与系统工作》因为焦点叙事都受后现代的影响,都受系统观的影响,都认为整个家庭是一个系统,我们要让他的重要他人进来,系统内其他的部分进来,看怎么跟家人家长合作去帮到孩子。
第八篇是案例《 小奇的山羊村~一个个别的咨询实例》我们后边再说。
第九篇讲的是怎么给父母做咨询,跟父母沟通和探讨,《与父母的咨询工作》里边《我不要上学~视野的延伸,从问题到生命课题》《当兄弟是一辈子的事~从负责自己的50%开始》《那个没有耐心的自己~跟问题so hello》这是整个的目录,就这么多。
接着我们来看推荐序以及自序。推荐序一《叙事,是一种陪伴孩子的美学》就是很美啊,就这个意思,周志建老师所提到的,所给他写的啊,我们来看里边其中的一些内容就好了。因为是推荐人,肯定是好朋友啊,好朋友肯定要写好多的赞美之词。这些我们了解就行,我们主要来看一看里边所写的关于一些我们可以做参考的一些内容。
第2页第三行就强调叙事的咨询,强调尊重生命的个独性及互为主体。什么叫个独性啊?就是个体的独特性。在焦点里边视为每个人都是自身自己生命的专家。叙事里面有类似的观点。在萨提亚学派里边就是每个人都是明星,每个人都是vip等等。其实很多学科都有相通的地方。因为我们自己在实际生活中来说,就是每个孩子他都不一样,你不能比一个照一个,我们要好好的了解这个孩子,这个来访者,他的独特性的东西是什么,然后才能找到他的脉络,去更好的帮到他。
第二段,那个在大人眼中一无是处,只会犯错的小康,他在大人面前沉默,不想说话。你可以明白那个沉默吗?就讲到,既然被贴上坏孩子的标签,当然无话可说,不说话其实是一种抗议,不说话其实里边已经说了很多话,包括愤怒、委屈、沮丧,里边也提到,沉默其实不只是传统心理咨询里边的所说的抗拒、防卫,就是我们说的阻抗啊,大陆这边更多的叫阻抗。
接着就说,叙事里边会说没有防卫的个案,只有防卫的治疗者,那焦点也有类似的原话,对吧?焦点的创始人之一茵素女士就说到,没有阻抗的来访者,只有不懂如何变通的咨询师。很多时候不是他阻抗,是我们不知道如何变通。换句话来说,没有阻抗的学生,只有不懂如何变通的老师;没有阻抗的孩子,只有不懂如何变通的家长。所以我们要学会如何变通,变通很重要,不要再延续之前的无效的方式,也不要再一直在孩子面前更多的给他贴标签呀、扣帽子呀,不断的唠叨他,指责他,说他,听不懂他,那这样的话,他肯定是沉默的呀,他肯定不愿意跟我们讲更多。说了干嘛,说了之后你也不懂,对吧!
再接着又提到解构,叙事解构了许多传统的咨询与教育观念,解构是什么意思?解是分解,构是构造。解构就是分解它的构造。那分解什么构造啊,分解很多的构造,比如说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就是要去给把这个好学生定义给它肢解开,分解开,不用肢解,分解开,就看什么叫好学生,重新给他去定义,好学生的定义到底是什么?难道只有学习好才叫好学生吗?其他还有哪些方面也可以成为好学生,就是把它这个很多的定义词语给他一一的去探讨,尤其是问题,也会跟他去探讨。从解构的角度来说,会去探讨这个问题是怎么产生的呀,怎么就觉得是个问题呢?对这个问题有哪些假设?这个问题怎么就影响你了呀?问题是怎么来的呀?问题的意义是什么呀?就是对这个问题的构成有更多的了解,它的发生、发展、意义、影响,都有更多的了解。了解之后呢就可以重新建构了。所以我们换个角度可以怎么样看这个问题,先解构,再建构。
在焦点解决里边,没有更多的提解构这个词语,但是会以通过确认知觉来完成解构,确认当事人的知觉完成解构,然后再进行建构。它其实也是统一的,很好的一个融合。所以通过解构可以看到更多的可能性,而不再是原本的贴个标签就完事儿了。除了标签以外,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很丰富的方面,通过解构都能更多的看到。
第3页倒数第二段第一行,语言抵达之处,并非生命抵达之处。这个要注意,就很多东西,我们用语言没有办法完全的表达,我们要用心去理解,去感受。
第4页第一段就提到说,锦敦是一个很温柔的人,他很爱哭,热泪盈眶是一种感动的能力,也是做叙事的最高境界。叙事学派大多数都会哭,不管男咨询师还是女咨询师,也提到红着眼眶的人最性感。
推荐序二,就是我们很多老师可能都熟悉的林祺堂老师了。因为他跟黄锦敦老师比较熟悉,两人是很好的朋友。推荐序二的第三段第二行里边提到,源自后现代精神的叙事治疗,焦点叙事都属于后现代,都受后现代的思想影响,后现代的思想主要核心的就是世界多元,各有道理,不是单纯的黑与白,对与错之类的。
叙事治疗让主角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的主体性是其根本精神。就是我们可以更多的去探讨当事人想要什么,想成为什么。然后访问与对话是其介入的主要方法。
直接跳到第8页,中间你们自己看啊,第8页的最后,有些道理不是用眼睛看的,是要用心去体会的。同样我们跟孩子交流,也不是用眼睛去看的,或者说不只是用眼睛去看的,而要用心去体会,去聆听他到底在讲什么。放下你的着急、你的焦虑,你的预设,好好听懂他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推荐序三:助人工作者,真的听懂了吗?直接到11页,因为序里面有很多都是赞美之词,其实我们没有必要多看。第11页第二段,让生命中重要的人或者生命线中不同时期的自己,就是我们所说的重要他人,焦点的关系问句那些,跟困境中的自己对话,这点很重要。比如里边的有提到我们常用的一些句型,我们都可以用的啊。你猜,爱你的某某,会想跟你说什么?或者是几岁的自己最佩服现在的你什么?这些我们在生活中都可以去用,也可以去帮助自己。
最后一段话的第一行也有几个字也很好,都不想活了,还在撑着。焦点可能会问:“我听到你说都不想活了,但是你还在撑着,我在想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你,让你能做到这些?”焦点也会有类似的提问,这在焦点里边叫应对问句。
第12页第二行就提到,而让咨询师真的能够听懂生命,听懂故事,然后才能在关键时刻,用短短几个字传达出深刻的那份懂。所以咨询师看似话不多啊,但是全身心的都在场,全身心的去听懂当事人到底在说什么。
接着说,因为只有真的懂了,教科书里的句型骨架才有了心跳,特别宝贵啊。
再接着我们来看序言一,一种款待与一种唤醒。前面也提了款待就是陪伴,唤醒就是遇见美好的自己,通过款待可以更好的遇见美好的自己。第三页第一行,方寸已乱,更是清明。我在讲课时经常提到稳是改变的定海神针,稳生定,定生慧,其实我做的很多事情就是让家长稳定下来,让家长稳定下来,重新拥有希望和信心。然后你们会发现,当我们家长稳定下来之后,我们的智慧就产生了,改变就容易发生了。同样孩子也是,你的稳定比较有利于他稳定,他稳定他的清明就会回来,他的智慧就会回来,他的改变就容易发生,各位。所以我们最后还是回到了稳定自己,改善自己,做好自己,回到这个上面去。整个这个序言一讲了一个故事,作者去内蒙去旅行,到了好晚了,都没有找到,他要去的住宿的旅店,然后他就作为异乡人啊难免会心慌啊,找了那么久,方寸就乱了,然后就寻求了街边咖啡厅的一个姑娘,然后这个姑娘就帮他去找,并且给了他一些问话,很好奇的温暖的一些问话。这些问话让他感觉到了款待,然后他就被唤醒了,他就从一个慌张的旅行人,重新回到精彩的旅行者,这是个隐喻啊。
其实生活中也一样啊,我们做咨询也一样,在人的生命中,我们有时候也会慌慌张张,也会变得很焦虑,不知所措。通过陪伴,通过问话,温柔的陪伴,让他能从慌张的状态,回到一个精彩的状态,稳定的状态。我们就是在做这样的事情,让当事人能重新遇见美好的自己。
接着序言二,叙事温暖的疗愈能量。从广告词开始,人生若要享受,就要有一处自己的温泉,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一处自己的温泉。作为中原焦点团队的成员,我们的温泉就是我们的团队,或者是我们终极的、永久的、免费的约练平台,这都是我们自己的温泉。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温泉,对吧!最终我们自己可以成为自己的温泉。
最后一段,当我不再把无法穿越的困境看成是自己的无能和罪过,而是回过头来思考自己内心深处的期待和遭遇这种困境的意义。同时看见困境中的自己如何为所期待的生命样貌而努力打拼的身影。我们也可以如此呀,很多的困境不是我们的无能,也不是我们故意的。我们要看到我们在困境中可以学到什么,去更清楚我们自己的期待和在乎。然后在困境中活出自己,活成想要的样子,这是我们要做的事情。
同样孩子也是,每个人在困境中都需要被珍惜,被看重,然后就能更容易从困境中走出来。
好,直接跳到序言的最后一段。当我们在叙事的氛围里,听见孩子心里的美妙歌声,这样的歌声常常会回过头来,滋养着彼此的生命。这和在焦点里面也格外的强调好奇、尊重、接纳、欣赏,跟这个基本上是一样的意思。当然也都强调珍惜,珍惜当事人的每一句话、每一个观点、每一个声音。还有让我们陪伴着孩子,同时也向孩子学习。
好,从今天我们就开始全新的一天。如何陪伴孩子遇见美好的自己,陪伴来访者遇见美好的自己,也陪伴自己遇见美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