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人比作电脑的话,每个人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操作系统,因为操作系统的不同相互之间的沟通并不能100%被对方心领神会,也因为每个系统的出厂时间和被写入的程序不同,他们对接收到信号反应也是不同的。如果想要让自己能准确、客观、清晰的理解外界传来的信号,就需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操作系统升级。这个观念被确认下来是在读了李笑来的文章后。升级操作系统是一辈子的事情,因为停止这一行为将会落后于这个时代,而这种落后不仅使得自己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让自己因为无法和高升级系统的人同频而很难遇到他们。
这一切源于自己。自己的学习、自己的认知以及自己的践行。而当下我最想学习的是心理学,用来理解自己和家人、未来的另一半以及周遭的人的关系。这应该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人类是复杂的,一个人最难认识的就是自己,而每天处在你我他的环境中,更好的认知会给自己和他人的生活质量带来一定程度的改善,让我们过的幸福一点总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首先,基于这个初衷,我最先接触到的是关于婚恋观的学习。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成功的事业易得,幸福的婚姻难求。”我们都理所当然的认为事业的成功是和自己的努力密切相关的,成功与否都是自己的责任,而面对婚姻,我们却用“求”的心态,认为如果婚姻不幸,那一定是伴侣的责任,是他没有给自己好的婚恋体验。这是一个极其常见又极其错误的观念,当自己开始这么想的时候,一切将依托于他人的给予,本质上也是不愿意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的行为。
确立了一切由自己开始,改变自己进而影响他人的思路。那么就要看看爱到底是什么。其实在找另一半的过程中,多数人并不是基于纯粹意义上的爱。爱是满足他人的需要,而非满足自己缺失的内心欲求。内心欲求即想要,是因为在原生家庭中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需要,它受我们接触到的社会、家庭文化的影响。在一场婚恋中,人们的基本需求应符合马斯洛+原理:
1、生理滋养的需要(食色性也)
2、安全的需要(共同消除对外来的恐惧)
3、社交的需要(连接、归属、支持、依赖)
4、尊重的需要(独立、接纳情绪、心理关怀)
5、自我实现的需要(价值的体现)
6、灵性的需要(美与信仰……)
7、玩耍、娱乐的需要(幽默)
把这七点需求打包成一杯水,当到了婚恋的年纪就会有需要喝下它的需求。而因为原生家庭没有满足到的潜意识中想要被满足,投射到婚恋中的需求就像是一杯可乐。到了婚恋年纪想要喝下的但不应该喝的东西。可乐喝多了牙齿会坏,而基于想要获得的婚恋会成为会坏掉的爱情或婚姻的序曲。喝水满足了自己的需要,而当这种需要被满足后能主动想到去看看另一个人是否也需要喝一杯水,而为他服务,给他倒水的状态就是爱。
由此整合出三个关键词,需要、想要、爱。
需要:need,是本质的、根本的需求。
想要:want,是理想的需要,受到文化环境的影响。
爱:love,是满足自我需要后能察觉到他人的需要,冒出慈悲心关爱到对方的状态。
我们寻找毕生的另一半应该在爱上面下功夫,而不是错把想要当做爱。但现实生活中,把想要投射到婚姻中的例子又举不胜举。比如,一个女人总是被她的老公揍,可能就是因为她把原生家庭中母亲被父亲家暴使得自己在弱小的、无法阻止的状态下产生的“如果我是妈妈一定不会被揍”等的想法不断强化变成未满足的心愿的结果。她在潜意识里面种下了想要一个会家暴的男人的种子用于她践行她不可能被揍的心愿,然而这样的想要并不是爱,最终也给她带来了一段和母亲一样不幸的婚姻。
想要是这样的一种模式,是基于在原生家庭中得不到的东西(心理营养缺失)产生的,但它会演化成两种截然不同结果去索取,一种是依赖即寻找父母的模型,一种是反依赖即寻找完全与父母相反的模型。本质上讲,无论是哪一种想要都是在索取,而非爱。
当心理学让人认清到这一概念的时候,自身的操作系统就升级了。为了避免或者改善想要状态下的婚姻,就需要在这个认知的基础上觉察它,放下“想要”,回到“需要”的层面,重新用真正的爱去谈一场恋爱,回归爱的旅程。而不是在“想要”的模式中弥补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缺失,做生活中的迫害者、受害者或援救者。
排除了错误的认知,观察人的基本需要发现可能自己是无法满足那七点要求的,而不能满足并不可怕,那只能说明自己的爱的能力尚且不足,需要更多的方法去修炼、践行。
以上就是当下想学习的心理学的一些学习心得,通过学习不断将自己升级,做更好的自己,遇到更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