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罗马尼亚举行的第59届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上,中国队获得四金二银。团体总分第三,连续四届与总冠军无缘。全民学奥数的热潮,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为什么奥数竞赛的成绩却在下滑呢?
当地时间7月13日,第59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在罗马尼亚西北部城市克卢日-纳波卡举行颁奖仪式。美国队以五金一银总分212分排名第一,俄罗斯队五金一银总分201分排名第二,中国队四金二银排名第三。
中国队中,来自无锡天一中学的高二学生李一笑以35分获得金牌,在所有选手中排名第12。
中国队曾经是国际奥数竞赛的霸主,自1986年正式参赛以来,共获得19次团体第一。为挑选参赛选手,中国队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采取了层层选拔、集中训练的模式,并规定奥赛获奖选手可获得高考加分,省赛区一等奖就可获得保送资格。这种模式让中国队称霸奥数赛场,也掀起了全民学奥数的热潮。
1994年,国家教委首次要求停办社会奥校,此后二十多年,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不断下达禁奥令,但效果并不明显。2014年,教育部调整奥赛保送政策,仅保留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信息学奥赛国家级集训队选手的保送资格,此后每学科每年的保送人数,由一千多人缩减至50人左右。今年起,高考全面取消奥赛加分。值得指出的是,中国队在国际奥数竞赛中虽然拿了19次总冠军,但从未获得数学界最高荣誉菲尔兹奖。
另一方面,中国队在奥数竞赛中的耀眼战绩,让其他国家也开始效仿这种选拔机制。在美国,奥数与中小学升学无关,但参加奥数竞赛的选手,同样要经历层层选拔。
美国中学生如果对奥数感兴趣,可以参加美国数学竞赛AMC,然后是美国数学邀请赛AIME,选拔出300名左右的选手参加美国数学奥林匹克USAMO。进入这一级别的学生,基本可以获得名校录取资格。再经考试,由获胜的10名左右选手组成国家集训队,然后进行约一年的训练,最终选拔出6名参赛队员。相比中国,美国在选拔阶段的试题难度并不大,但进入国家集训队后,训练时间更长,强度更大。美国队总教练罗博深曾表示,应将激发学生兴趣放在首位,他并不反对刷题,但应当去做那些需要花费一些时间才能解出的题,而不是大量地重复。
数学界公认,奥数应当属于极少数数学尖子。那么既要让全民奥数热降温,又要选拔出最优秀的选手参加奥数竞赛,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应该如何调节呢?
学奥数 还是要兴趣第一
荔枝小编以为,中国之所以出现奥数热,是因为奥数成了升学的敲门砖。搬走这块砖头,让奥数和升学彻底脱钩,也许会导致一段时期比赛成绩下滑,但只要走上奥数赛场的,是真正热爱数学的孩子,奥数金牌哪怕少一些,含金量也会更高!
各方观点:
对于学习数学,美国奥数队总教练罗博深认为: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与其用固定的方法快速地解一百题,不如用心地深入思考一题,获得解决新问题的方式。能够锻炼好思维的韧性,就一定能在数学的长跑中比擅长冲刺的选手跑得更长远。
在两届奥数金牌获得者付云皓看来:真正的天才不需太多训练就能考出来,而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再去刻意练习,会使学生最终的等级更高。奉劝数学竞赛的天才和小天才们,到达顶峰之前少刷点题,多开发思维,多保持兴趣。
作家、金融分析师刘以栋认为:奥赛是用初等数学工具去解决初等数学问题,重在技巧,而非系统数学训练。数学是工具,奥数是玩具。
网友大卫王:形式和训练方法的变革的确可以短期内提高成绩,但不过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罢了。中国学生受到高考的威压太重太重,学校和家长都不敢冒一点风险,美国多元化的选材方式有效的避免了这一点。
网友陈航:如果学习数学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升学加分,那么是难以持续的。希望有一天,学习奥数,也可以不功利,也可以很有趣。
摘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