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了吴正宪老师的三节课,分别是《两位数乘两位数》、《小数除法》、《解决问题》,在上“数的运算”的课堂上,她会问“你讲理了吗?”,她的“数学人要讲理”深入人心。吴老师的课会抓数学本质,寻找数学的根,让学生获得知识上的成就感
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她让孩子畅所欲言,讲授每个方法。在整理竖式计算,让学生讲算理,明确28表示的是2本书的价钱,就是2×14=28,140表示的是10本书的价钱,10×14=140,所以28和140的数位要对齐。接着,有学生质疑:为什么要28+140?这才是这个计算最关键点,明明是在计算乘法,怎么这里要用加法呢?因为把12本书分成了10本书和2本书,分别计算后,求12本书的价钱,就要把10本书的价钱加上2本书的价钱。数学课上把算理讲清说清,学生就不容易出错。
接着吴老师还让学生画点子图。刚开始,台下教师都在纳闷:这个点子图数学书都是出示在竖式计算前一环节,借助点子图来理解竖式计算的,现在学会了,怎么还用点子图呢?当然,学生们马上就得出答案,吴老师不仅仅停步于此,而是追问:已经完成了吗?你们讲道理了吗?我们最后是要求全部,所以要怎么样?最后,孩子们在吴老师的指导下,终于一起画了一个大大的“圈”。
课后,吴老师对这个“大圈”做了解释,教材中也是对点子图分成两部分,但是只让学生分两部分,那么孩子只有分的概念,没有合起来的想法,而且这个大圈才是真正体现乘法分配律的图形。我们在教学中,要对教材和知识点进行串联,找到学生的知识连接点,搭起新旧知识的桥梁。
一名一线的数学教师,你要用“一桶水”的知识,才能给学生们一人“一杯水”,要明确乘法的意义是求几个几,乘法计算过程其实就是:计算单位×计算单位的个数,从算法到算理再到通性,除法就是在细分计算单位,度量就是在数计算单位,抓住数学的本质,在一片的生活海洋里,提取出数学,这是老师应该教给学生的,培养学生的数学眼光,获得成功的体验,通过不断地累计,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他们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