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阅读与教材学习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
1.对知识学习而言
这两者这间,实际上是讲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当儿童在学习教材的时候,儿童是在学习;当儿童在大量做题的时候,儿童是在学习;当儿童在阅读的时候,儿童也是在学习。那教材学习及应试的训练,与儿童阅读的学习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魏老师说,区别在于阅读学习,经历的是潜意识里的默会学习,即无意识学习;而教材学习或训练,是刻意的精确学习,即有意学习。有意学习是一种聚焦的运用意志力进行的学习,无意学习是一种无须运用大量意志力就能进行的浪漫而丰富的学习,这两种学习,是学习的两中不同的形态。
儿童年龄越小,无意学习的比重就越大;儿童年龄越大,有意学习的比重就越大。但无论在哪个阶段,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都需要结合起来。在这两种学习中,无意学习是通过外部有价值的动作或语言刺激,完成内在的自然的经验建构。这种建构不是刻意的,所以往往是时间的礼物,就是说需要大量的输入地会引发真正本质的变化。有意学习则更重效率,强调在一个有限的时间周期内,通过高难度的任务,让经验得以更新。因为有意学习是一种刻意练习,对注意力和意志力的要求较高,所以也容易疲惫,需要不断地休息,这也是需要课间休息的原因。
也就是说,有意学习和无意学习是结合起来的,有意学习需要较强的意志力来控制,而无意学习则需要大量的输入来引发质变。这两种学习是有关联的,无意学习的数量越多,有意学习的质量就越高。因此,有着良好阅读习惯的儿童就比一个没有阅读基础的儿间的有意学习或者说教材学习容易的多。
最早提出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区分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学习中,无意学习和有意学习要形成一定的比例,无意学习的比例应该远远大于有意学习的比例,如果有意学习的比例太大,就容易形成“有意识记肥大症”,所学的知识对儿童来讲就过于抽象,就难以形成学习效率。所以他认为,儿童在高段和中学,学业成绩不好,早期阅读量不足是根本原因。儿童不应该补课,应该补阅读。
2.从功能上来讲
儿童阅读和教材学习,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儿童阅读的目的是“人”,而教材学习的目的是“知识”。儿童阅读在指向人的过程中,完成了对知识的无意学习;教材学习在帮助儿童习得知识的过程中,也在完成对人的教育。如果只有教材学习,就会导致“知识中心主义”。如果儿童热爱的不是知识本身,不是学习,而是学习成绩,那内在的动机就被大大削弱了,学习就成了一种诅咒。
儿童阅读是指向人的,它明确指向生命、生活中的大主题,让儿童通过想象性经历,自居性经历,内在生活得以丰盈,并有可能获得潜意识中的指引。也就是说,做好了儿童阅读,不仅知识学习有了背景,而且语文教材中的人文主题也就有了支撑。知识只有与人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鲜明的、生动的,这正是教育的目的。
3.儿童阅读与语文教材的关系
两者之间是互相补充的,它们就像两棵并排独立的大树,根交织在一起,叶交织在一起,但彼此又是独立的,不是对方的附庸。
魏老师说,这就意味着要思考儿童阅读与语文教材的关系,就要站在课程的高度,而不能站在教材的角度。站在课程的角度,就要考虑双线并进,以时而交织的方式来处理儿童阅读与语文教材。要发挥儿童阅读的综合作用,包括智力发展的作用。而语文教材作为一个训练系统,和儿童阅读遵循不同的学习线路。语文教材学习越高效,儿童阅读越丰富;儿童阅读越丰富,语文教材学习越高效。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就容易互相补充互相增强。
这种双线并进的关系,在不同的年级是不同的。低段,阅读以绘本、桥梁书和初阶童书为中心,同时以长文挑战作为儿童阅读与教材学习之间的桥梁,有效地发展儿童的识字量,同时让镜最初的校园生活变得富有意义。中段,通过海量阅读,刺激阅读自动化能力的形成,为儿童在语文教材中理解篇章奠定语感基础。高段,通过经典研读,对阅读能力进行深度加工。
这样的话,在低段阅读可能无助于成绩甚至产生影响。在中段,儿童阅读与考试就能够相互支撑,确保不影响成绩,甚至大大地提升成绩。在高段,因为深度加工能力的训练,儿童可以迁移到训练中去,从而让训练达到足够的水平,对考试成绩产生本质的影响。
当然,魏老师强调了,无论是儿童阅读还是语文教材,都要有深度的专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