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十一假期带着宝宝回家过节,情绪复杂,感受颇多。可能是在北京生活工作习惯了,再回到生我养我的小村庄,看不顺眼的地方颇多,在家呆7天也极力压制自己不要和父母争吵,高高兴兴回来,开开心心离开。有的时候很庆幸,我大学毕业没有选择回老家,熟人办事文化闭塞的信息……;有时候又很痛惜,特别是回家看到老妈的银发以及逐渐佝偻的身躯,没办法在身边陪伴……;有时候又很气愤,特别是年近六十岁还在创业以及积极创业的老爸,不管身边人的建议及时赔掉养老钱也干到底……
回家家庭聚餐,一大家子人觥筹交错推杯换盏把酒言欢,我看着笑着乐着吃着感慨着。看着儿时的长辈,已然成为曾经餐桌上的长者,白发满满,满脸岁月的痕迹,不再是餐桌上的主场……哥哥姐姐们熟悉又有些陌生,不变的是从小玩到大的情谊,说起曾经儿时嬉闹场景的温馨,陌生的是这么多年都不在家不清楚彼此的近况,遵守着成年人应该遵守的法则,该问的问不该问的不谈……一桌好几个小朋友叽叽喳喳像极了曾经的我们,无忧无虑的童年,快快乐乐长在亲朋好友的呵护下…… 老中青三代人集聚一堂,有的近亲我三十多岁了才第一次见,有的亲朋好友有点对不上脸,有的是熟悉喊不上名字…… 亲戚间还是要多维系走动,但是想想自己远在北京,工作忙碌也没有时间做维系和社交,感觉是生活的越来越闭塞。成年人的世界就是这样,喜欢跟熟悉的人熟悉的事情呆在一块,不会觉得麻烦。诺达的北京城相知的好友一个手指头也能数过来,圈子貌似也不需要太大。实话圈子太大也没心力维护。
回小县城几天,要跟老妈做工作,最重要最主要的就是帮忙归纳物品及时做断舍离。家里的衣柜装满了衣服,外面的衣架上挂满了衣服……实在想不明白两位老头老太太哪来的那么多物品,毕竟一年四季长穿的衣服就那么几件。收拾后才发现有一些是自己曾经的衣服,整整齐齐的挂着叠着,还有他们只买不扔积攒了一堆的旧衣服……这些衣物扔了可惜不处理着实又很占地方……再到厨房橱柜,满是老妈网上买的各种干菜、粮食、调料。兴许是疫情三年,给老人家留下后遗症吧,家里必须有储粮才安心。还有家里的药箱,左一个右一个,除了老妈的糖尿病基础药等,更多的是各种消炎药、消毒水、板蓝根……断舍离的工作才刚刚开头就没法继续下去,因为你发现你收拾好准备扔掉的一些东西,下午或第二天早晨又鬼使神差的出现在家里某个角落……你若再继续收拾,就会收到警告这这那那都是我有用的东西,不要动…… 此处长叹一口气吧,唉!
回家呆7天,感觉自己能做的很多但又很少,到最后就是乖乖的沉默闭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老一辈也有自己的节奏,没办法用自己的标准去要求或衡量其他,只要当事人自己觉得能接受开心即可。
小县城好久没好好逛逛,但是想想巴掌大的县城貌似也没啥太大的变化:满大街都是各类衣帽服装店、小吃店,无外乎是今日倒闭换成其他的牌子。但是读书时常吃的串串香、砂锅米线店、对夹铺、干果店等都还在,现在至少是十几年的老店。这个小县城不大,但是作为曾经的矿区也是有一批批有钱人,人们的消费理念就是吃吃喝喝穿穿。当我骑着小电驴city walk时,还能感受到这座小城的衰败,映入眼帘更多的是老人或中年人,看到活力四射的年轻人很少。也许是我回来的时机不对,年轻人十一大部分出去玩度假等。但是细想想,我的同学部分跟我一样没有选择回老家,年轻人还都是选择大城市打拼,留下老人看守老家。穿梭在小城市间,我还去平庄新开发的楼盘转悠,了解这座小县城目前的房价。售楼处的小姐姐笑笑问我听口语不是本地人……听到她这么说我尽然首先想起了回乡偶书里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作为小城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在外工作十余载,再回故土尽成别人口中的外地人。笑笑不语罢了,此刻体会到了贺知章当时的心境,更何况人家是乡音未改,我是没啥口音了……
本次回老家最开心应该是宝子了,见到了乡野田地,帮姥姥的小菜园浇水,树下摘苹果,柿子秧上摘小柿子,还帮别人剥玉米……看到了好多新奇玩意,做了好多北京没做过的事情。更开心的是玩姥姥家门前的沙子不亦乐乎…… 对了,还有姥姥家的小奶狗,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抱着小妞妞到处跑,听着小奶狗贼贼叫,他也跟着一起叫……
回老家的日子时间彷佛都慢下来,过着早睡早起的日子,生物钟及其规律!这真的是很神奇,每天早晨6点左右准时醒,我家小宝子也是。没有起床气,没有这个那个…… 日子过得慢悠悠的,静到能听到家里鱼缸哗哗流水声,小孩子和老人屋外讲话声……
静谧的时光总是很短暂,今天就要启程回北京,又要开始忙忙碌碌的生活!喧嚣的城市下也要保持一颗不骄不躁的内心,做好当时应该做好的事情,努力过好自己的生活!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