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148期“舍”主题文活动。
生活中总会为了得到一些东西而舍弃另一些东西,而为了成就大业连自己的生命都能舍弃的,正是为国国民,侠之大者。纵观金庸武侠小说,能称得上侠之大者的人物不多,而郭靖和萧峰则是最能代表侠之大者的主角——两人的处境和经历虽然不同,但他们为国捐躯,舍身为民的精神,无愧于大侠的称号。
郭靖作为一名汉人,成长于大漠,蒙古对他有养育之恩。但当他得知日益强大的蒙古计划让他率军攻宋时,毅然选择了站在大宋这一边,母亲李萍的自杀和临终教诲,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大宋、保家卫国的信念。无论经历多少事情,武功如何精进,岁月如何变迁,郭靖为国为民的精神始终没变,在南宋末期依然和黄蓉一起死守襄阳,最终为国捐躯。哪怕当时南宋日渐萧条,大势已去,他却不像金庸其他武侠小说主人公一样隐居避世,他也知道南宋撑不了多久,就算自己武功再高,也抵不过蒙古的千军万马。但他还是选择了知其不可而为之,哪怕战死,也不愿苟且偷生——他舍去了自己的生命,虽然阻挡不了南宋的灭亡,但成就了自己作为大侠的使命,激励了后来无数的汉人为推翻元朝努力战斗,夺回自己的疆土——这便是为国为民的大侠精神精髓所在。
而萧峰的成长经历和郭靖有所不同:他本是契丹人,但被汉人养育,并成为最大帮派丐帮的帮主,本应风光无限。随着他的身份被奸人揭发和陷害,不得不得罪了大宋大多数江湖人士,又在机缘巧合之下投奔了契丹,成为了契丹的南院大王。但当契丹皇帝让他率兵攻打大宋的时候,他却毅然拒绝了——和郭靖不同的是,他并没有选择始终站在大宋一方,而是选择了站在两方的立场看问题——而没有坚定选择站队注定是不长久的,于是,在契丹皇帝的刺激下,他选择了舍生取义——用自杀换来两国数年的和平。萧峰的自杀,并不是出于对契丹的愧疚,也不是出于立场的摇摆不定,更不是出于自身的懦弱,而是出于更大的大义——无论是宋人还是契丹人,他都不愿意看到生灵涂炭,无论谁输谁赢都注定血流成河。当然,短暂的和平并不能阻挡历史的趋势,就算契丹侵略不了大宋,更为强大的金国、蒙古国接踵而至,大宋最终还是被蒙古国消灭了。但和郭靖一样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萧峰,同样是浩气长存,值得万人歌颂的,其舍生取义的侠义精神,让我们为之感动,不论老少。
而现实世界的我们,虽然远离了武功,但侠义精神依然是值得传承的——当然不必做到舍生取义的程度,但舍弃自己的一些私利,为祖国、为社会、为人民贡献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和智慧,同样是难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