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荣获1946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赫尔曼·黑塞是一位著名的德国作家与诗人,是“德国人中的德国人”,唯一能够代表“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的作家,“由于他的富于灵感的作品具有遒劲的气势和洞察力,也为崇高的人道主义理想和高尚风格提供一个范例”。
瑞典学院在授予赫尔曼·黑塞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中这样说到:“……他那总是令人崇敬的风格既具反抗精神,令人心醉神迷,又富于哲理性,发人深省,两者都是完美无缺的。他在悲剧百出的时代里,极为真挚地恪守天职,成功地握起了为真正人道主义而战斗的武器。”
《悉达多》是赫尔曼·黑塞的第九部作品,根据黑塞在致菲利克斯·布劳恩的信中透露出的信息,此书的主旨“起源于梵和佛陀,而终止于道”,在有限的个人生命中持续追求无限的永恒的人生境界。
为了追求心灵的安宁,主人公悉达多在自己有限的生命中,抛弃世俗的一切,孤身一人展开求道之旅。他在少年时期潜心祭祀敬神,继而在森林里追随苦修的沙门,还曾在舍卫城聆听佛陀的教义,也曾在温柔乡中与伽摩拉缠绵,在繁华都市中与迦马斯瓦弥交易,在名利场中声色犬马,他在赌场中一掷千金,而在心灵与肉体的享受都达到了顶峰之时,他也对自己鄙弃到了极点。于是,他再一次选择自我放逐,在失落中思索婆罗门的真谛,走进迷茫复又走过迷茫,承受痛苦复又解脱痛苦,颠覆思想复又重建思想,失去自我复又找回自我。声闻,缘觉,修行,证悟,涅槃,……
寂静的孤独园中,
深邃的梵天苍穹,
在觉醒的刹时,
那一刻的体悟即成永恒。
此岸,如墨世界,
彼岸,如昼光明,
最深处的秘音,
在佛陀的心底聆听。
为苦修而潦倒无知的林中沙门,
为逐利而气急败坏的豪富商人,
一切都是艰难和烦恼,
无路的终途是绝望的黄昏。
因一掷千金而亢奋不已的赌棍,
因醉生梦死而焦躁疲倦的酒徒,
尘俗生活的无聊空虚,
是装潢华美的舒适地狱。
如同一颗沉向水底的石子,
只在水面上荡起阵阵波纹,
在无所作为中等待岁月的流逝,
任凭自己在世俗的事务中默默沉沦。
浪荡的灵魂渐渐失去了光晕,
弃置不用的皮囊已然湮灭生尘,
繁琐的造作或许只是无足轻重呵,
毫无意义的享乐却攫取了他的内心。
激情、离狂、傲慢、忧伤,
衰老、倦怠、枯萎、迷惘,
在使人精疲力尽的循环中,
是积聚了皱褶与污秽的时光。
无常的命运之风吹过,
风中是萧瑟的片片秋叶。
弃掉潜伏在深处的幻灭与嫌恶,
何处才是真正的自我?
抛却了桎梏与枷锁的教义,
反带来没有餍足的放纵。
忘记了训戒与祈祷的虔诚,
生命却沾染痛苦的病症。
黑暗中冥想,
心灵渴望信仰的慰藉,
禅定中吟诵,
体味万物圆满的和谐。
伫然不动,
莞然微笑,
不愠不怒,
无烦无躁。
脱开博学理性的罗网,
寻求智慧安宁的港湾。
纯净美妙的空气中,
世尊圆成,独立于天地之间。
回旋于流转万相之上,
超然于生死轮回之前,
亘古安详宁和的笑容,
佛陀在菩提树下端坐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