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假设前提》
㈠摘抄:①纠正人犯罪的手段只有两个:心灵的教训和肉体的制裁。前者是道德,后者是法律。道德的方式是一种劝说,法律的方式则是一种"恐吓"。
②西方人觉得选择一项事物不一定要有个真实的前提,只要是有用,假设一个前提就可以选择了。
㈡总结:作者在阐述本章的主要内容时,类比了在人性本善还是恶的问题上西方人与中国人的不同观念——中国人以为人性本善,所以确信教化的无边效力,教化肯定可以使人改邪归正,于是以为法律是对付低下动物的低下手段。这样具有强制性质的“法治”在西方日益发达,而在中国则到晚近时期才有了慢慢的起步。或许这就是中国的法治建设相比于西方国家较落后的原因。
程文超先生在序言中说道:作者轻松的告诉我们,人性是善是恶的问题,其实并不重要,那都是人们为了某种目的的“假设前提”。既然我们喜欢上了法治,假设一下人性的不完善或许就是必要的。
㈢反思:正是由于人性的不完善,法治才成为了治理社会的必要手段。
㈣摘抄:③西方人一般相信,纠正以及防止政府犯错误的最好办法,就是“以权力制约权力”。
④在法律面前,政府与平民一样,只能说一不二。
《“上下关系”还是“契约关系”》
㈤总结与反思:该篇阐述了政府与人民之间的关系。所谓“契约关系”通俗来讲也就是平等的关系;而“上下关系”则不然。在我看来,中国的政府与人民之间应该是“契约关系”,政府由人民选举产生,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