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上一开电脑,就看到新闻头条。李咏的妻子哈文发文:在美国,经过17个月抗癌治疗,2018年10月25日,凌晨5点20分,永失我爱。开始以为是条假新闻,再仔细一看,是权威网站信息,所以知道,咏哥,真的离我们而去了。
最近这段时间,听到有那么多人去世的消息。先是李子勋老师,又是李咏。上周五开着会,忽然接到电话,我们的一个合作伙伴也因病去世,年仅55岁,生前做房地产开发,身价不菲,整日忙绿。今早惊闻,一位朋友年仅26岁的表妹自杀身故。震惊之余,不免感慨人生无常,且行且珍惜。
咏哥离世的消息,成了今天朋友圈的主题,内容五花八门,有关于养生的,有关于抗癌的,有关于爱情的,有关于人生思考的。为什么他的离世引起这么大的关注,我想除了名人效应,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年龄,大家觉得他人在中年,走的太早太年轻。他的去世,引起了一大群中年人的焦虑情绪。
当今社会,35岁到55岁的人群可能是感觉身心压力最大的年龄段。三十而立却没有立,四十不惑却一堆惑,五十也不知天命。房子、车子、票子,妻子、老子、孩子,中年男人负重前行,中年女人危机重重。这个年龄段,没有青年人的激情与梦想,没有老年人的安逸从容,上有老下有小,要不为钱所困,要不为情多困,要不为工作事业所困,总之样样不爽,说是人生、事业的黄金期,被称作中流砥柱,实际都是鸡零狗碎,一地鸡毛。身边常常传来,谁谁突发心脑血管疾病,英年早逝,不免唏嘘。
中年群体,其实真的是应该自我关爱的群体,无论是自己还是别人,都以为处在人生中场,其实后半场有多长,很难预料,明天与意外谁先来临,无从知晓。不知咏哥,如果人生从头来过,他是否还会选择曾经走过的路、仍然执着的心。如他所说,十年的节目主持,他一场没有缺席甚至延期,嗓子不好直接上先锋。医生说直接用这么好的药,以后再发炎就不管用了,他说我还有全场的观众要伺候呢。
人生有长度与厚度,每个人的追求亦不同。我觉得最大的赢家可能是那些善于平衡者,在平淡中创造精彩,在荒凉中度过不堪,在忙碌中不忘调整,在有限中领悟无限。
凡人之见。生命是自己的,愿落幕时,对自己说一声,“还好,我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