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十多年的浴血奋战,曾国藩的一手创办的湘军终于在同治三年攻克太平军老巢江宁(今南京)。
朝廷给与湘军厚赏,各路首领加官进爵,尤其是曾国藩及其九弟曾国荃封侯爵、伯爵,荣耀加身,旷古未有。
然而紧接着朝廷又颁发谕旨,提及三件事瞬间消散了众位将领的喜悦之情。
01.朝廷训责,引众将不满
朝廷谕旨中指出的第一件事是:金陵城破时,伪幼王一干人逃脱,一旦与江西数十万长毛取得联系,则东南大局又将陷入动乱,现在要对防守不力的人员严加惩处。
第二件是:金陵城被长毛称作“小天堂”,外间传闻金银如海,百货充盈,着曾国藩将金陵城内金银下落迅速查清,报明户部,以备拨用。
第三件是:李秀成,洪仁达二犯,立马送到京师,审讯后处决。
两宫太后的圣谕言辞激厉,使得将领们内心失落外加恐惧。
一则因为李秀成,洪仁达已被处决,无法向上交人。
二则因为官兵们早已将金陵城洗劫一空,谁都不愿意将自己拿命换来的金银财宝上交。
众将领个个居功自傲,对上谕气愤不已。
这其中怒气最盛的当属取得攻打金陵城头功的曾国荃。
这位桀骜猖狂的曾九爷向哥哥曾国藩表达了他的不满:
先皇曾经许诺最先攻下金陵城的封王。
大哥创建湘军劳苦功高,我率先攻下金陵,我于大哥都应当封王,如今却只得了侯伯。
且官文、李鸿章之流也与我同样封伯,伯爵之位未免太不值钱了。
这且不说,金陵城是何等难打,只逃出一千多号长毛就要严加惩办,未免太不近人情。
曾国藩深知弟弟说的有一定道理,但也只能安抚弟弟,免得火上浇油。
然而,狂妄的曾国荃并不领情。反而暗示曾国藩效仿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
02.不为所动,绝不做窃国贼子
曾国藩听了弟弟的话后毛骨悚然,他将自己关在房中,点起一支安魂香,久久思量,他知道自己永远不会做赵匡胤。
其一:朝廷历来对汉人,尤其对手握重兵的汉人的防范从来都是老谋深算,戒备森严。
眼下湘军虽占绝对优势,但是朝廷眼线遍布。
且朝廷有意笼络浙江巡抚左宗棠、江西巡抚沈葆楨打压他的势力。
届时朝廷要消灭曾氏家族的湘军可比打败长毛容易得多。
其二:九弟向来心高气傲、倔强狠毒,如今怂恿自己造反,即使侥幸黄袍加身,难保有朝一日老九会将黄袍取走。
届时自己背上乱臣贼子的千古骂名,他却稳坐江山,子孙相传。
其三:自己由荷叶塘乡下一个农家子弟到如今加官进爵,光耀门楣,全部依赖朝廷赏识,自己岂能有不臣之心。
其四:金陵城好不容易攻下,举国都盼望早熄战火,若自己再树反旗岂不又把万千生命拖入战火,自己所信奉的仁义又将何在。
其五:曾国藩深知湘军内部已经腐败。特别是进入金陵城后,烧杀虏掠,吃喝嫖赌,这样的军队已经不能打仗了。
曾国藩既下定忠于朝廷的决心,就绝不会再起反叛之心。那么接下来就必须得更加小心谨慎,务必取得朝廷的信赖。
03.向朝廷表忠心
曾国藩为取得朝廷信任,做了三件事。
一是裁撤湘军,消除朝廷戒备。
二是停解厘金,平息民怨。
三是重开科举,赢得世子之心。
想通之后的曾国藩神清气爽,对于身边造谣怂恿者严惩不贷。
同时为表明心迹,留下“倚天照梅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的佳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