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父母的孝天经地义。我们常言孝顺,是不是意味着孝就是百分之百的顺从呢?不管父母的做法对不对,只要顺从就是了。
有学者认为,孝顺并不是先秦儒家的看法,先秦儒家讲孝,强调敬,不强调顺。孝顺的说法,是后来专制统治的需要,对孝进行利用的结果。证据何在?后人常忠孝并举,忠是对君王的绝对服从,忠臣必出于孝子之家,所以,孝子必须对父母绝对顺从,从而推导出臣子对君王的绝对顺从。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绝对的统治地位,对孝的内涵进行篡改,从而麻痹人的思想,起到了从思想上巩固自身地位的作用。
01
先秦儒家并不主张子对父的绝对顺从,《论语·里仁篇》记载了孔子的一段话: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无怨。”
儿子侍奉父母亲,如果发现父母不对,应该“几谏”,反复的劝谏,如果父母不听,依然敬爱父母,与以前并无不同,辛苦劳作而无怨言。
父母虽然有错,但毕竟是自己的父母,所以,你要劝谏,不能怨怒,要注意“劳而无怨”,这个劳,有努力从事善言善行以感化父母之意,你应该通过行动来感化父母而不是埋怨父母。
《孝经》中还有这样一句话,“父有诤子,则身不陷于不义。”父亲有敢于谏诤的儿子,就不会陷入不义的境地,可见,对父母的孝,先秦儒家并不强调顺,而是强调敬。
02
《孟子·告子篇下》有这样一段记载:
公孙丑问孟子:“高先生解《诗》,说《小弁》这首诗是小人写的。对吗?”
孟子问:“为什么这么说?”
公孙丑答道:“诗中有怨。”
孟子说:“高先生解诗太浅陋了。有一个人,如果越国人张弓射他,事后他可以谈笑风生的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只是因为越国人和他关系疏远。要是他哥哥张弓射他,事后他一定会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讲述这件事;没有别的,为此伤心哪。《小弁》的怨,正是由于爱恋亲人。爱恋亲人,就是仁,怎么能说是小人呢。高先生解诗太浅陋了。”
公孙丑又问:“《凯风》这首诗为什么没有怨呢?”
孟子答道:“《凯风》这篇诗,是由于母亲有小过失;《小弁》这一篇诗,却是由于父亲有大过失。父母的过失大,而不抱怨,那是更疏远父母;父母的过错小,却去抱怨,那就太急躁了。更疏远父母是不孝,对父母动辄发怒也是不孝。”
《小弁》这首诗,是一个被父亲贬斥的儿子在外流离失所,所做的对父亲怨恨的一首诗,一个姓高的先生认为这是小人做的诗,孟子却不这样认为。《小弁》的怨恨,出于爱恋亲人,出于爱恋亲人,就合乎仁德。《凯风》这首诗,是写母亲的小过错,母亲有了小过错就抱怨,就过分了。父亲有大过错不纠正,是更加疏远父母,是不孝;不能接受父母的小错误,也是不孝。
可见,孟子并不主张绝对服从的孝,他认为对父母的过错要有适当的反映,这才是孝道。
03
《易经》有一个蛊卦,专门讲如何纠正父母的过错。
蛊卦,上卦是山,下卦是风,风吹过来被山拦住了,比喻事情发展到一定阶段,初始的清正风气就会受阻,减弱,从而导致积弊丛生,这个时候就要变革,改正错误,使事业继续发展。
其爻辞曰:
初六,干父之蛊,有子,考无咎,厉终吉。
九二,干母之蛊,不可贞。
九三,干父,小有悔,无大咎。
六四,裕父之蛊,往见吝。
六五,干父之蛊,用誉。
这五爻,是讲述儿子如何纠正父母的过错。初六是说,能够纠正父亲的过错,有这样的儿子,过世的父亲就无咎害遗世了,虽有风险,终有吉庆。九二是说纠正母亲的过错,不可过份。为什么这么说?在古代,女子没有受教育的机会,可能不会那么明事理,所以,应当缓和的劝告,而不可以过分的责怪。九三是说,纠正父亲的过错,有小的懊恼。九三不当位,与上九不应,故有懊恼。九四是说,宽容父亲的过错,做事情就会有困难。六五是说,纠正父亲的过错,可继承父亲的事业,并且事业越发兴隆。
蛊封从初六爻到六五爻,说的是儿子如何纠正父母的过错,要把握时机,正确应对,坚定不移。
古儒认为对父母的孝,并不能一味顺从,而是要敬,从心里面敬爱父母亲,不能因为父母亲的过错,疏离父母,也不能纵容父母的错误,而应该在不伤害亲情的前提下,做适当的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