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活出属于自己的“无限”

生活中,你会发现就算是双胞胎,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也有不懂的性格和偏好。更别说不同年龄的儿子和女儿呢,有时候性格不同,说的话都不一样,甚至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不同。

最近在跟着社群共读《成为教练型父母》时,书中有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刻:

每个人都是以有限的生命形式在活出无限的意识。

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形式却是有限的。我们在特定环境中,与外界互动后,活出的只是一部分可能性,而不是全部。正如书上所说,我们的无限意识,只能通过有限的生命形式展现出一部分。

这也让我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既然我们自己都只能活出有限的一部分,为什么要要求孩子完全按照我们的方式去生活?

如果孩子只是复制父母的生命轨迹,那他们活的只是“父母的延续”,而不是他们自己的独特生命。真正的尊重,是允许孩子活出“不同”,而不是用我们的狭隘去评判孩子的“错”。

书中还有一个比喻让我印象深刻,他说,身份,就像一件“外衣”。

在不同的环境和阶段,我们披上不同的身份:学生、父母、领导、伙伴……身份是我们当下的角色,但它并不等于我们整个人。

这个比喻带给我很大的启发:

  • 哪怕在某个身份上做得不好,也不等于你整个人不好;
  • 我们的人生,其实就是不断换“外衣”的过程。

比如,年少时我们热血、冲动、迷茫;成年后我们稳重、谨慎、责任感更强。这些状态都是真实的,但只是不同阶段穿上的衣服而已。

更重要的是,当父母在看待孩子时,常常不自觉用“现在的外衣”去要求他们。可孩子此刻穿的衣服,本就和我们所处的阶段不同。

所以,与其盯着孩子穿的是什么衣服,不如关注他们在不断换衣服的过程中,是否活出了属于自己的生命形式

所以,当孩子的表现让我们愤怒、焦虑时,我们常常只盯着“当下的这件衣服”。比如,孩子懒惰、叛逆、不合逻辑……

可如果我们把视角拉高,去思考:

  • 这是不是他自己人生中必要的一次经历?
  • 这是不是他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次“换衣”?

很多事情就没那么严重了。事情也许不会因此变得容易,但至少我们不会再那么焦虑。

书中有句话打动了我:

当我们以成长的视角去看孩子的每一个动作和阶段时,育儿这件事会变得简单很多。

所以,看了《成为教练型父母》提醒我:

  • 孩子有他们自己的“无限”,父母不该用自己的有限去束缚他们;
  • 身份只是“外衣”,不等于整个人;
  • 换一个成长的视角,育儿或许不会轻松,但一定会更从容。

我们要学着在孩子的成长中少一些评判,多一些尊重,允许他们去穿上属于自己的“衣服”。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