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近来咳嗽,这两周早餐都是在家里吃,吃完早餐喝了药才去幼儿园回到班已经接近9点了。我察觉木木很喜欢这样的方式——吃完早餐再去幼儿园,妈妈或奶奶一边喂他,他一边玩玩具或看平板。我不禁担忧,这小屁孩以后会不会都在家里吃早餐,不去幼儿园吃了呢?
今天早上,我特意早点起床,帮木木换衣服、洗脸,做思想工作:“木木,今天去学校吃早餐啦,放学奶奶接你回来就又放假两天啦。”木木任我帮他换衣服,乖巧听着我的话,我心想,今天应该会顺利去幼儿园吃早餐吧?
接近8点时,一切准备就绪,家婆换好衣服就能出发了,木木跑去餐边柜踮起脚尖看着电压锅说:“我肚子饿了,我要喝粥!”我耐着性子说:“幼儿园里就有粥喝哦!”木木情绪激动了起来:“不要!我不要去幼儿园!我现在就要喝粥!”我把他抱过来,再次温和而坚定地重复:“幼儿园里有粥喝的,木木之前也在幼儿园里吃早餐的,表现很棒呢,今天我们也要去幼儿园吃早餐啦!”【反思:这里的话语其实是“说教”,在孩子年龄较小的时候,因其左脑发育尚不成熟,讲道理其实是一种无用的行为。】
家婆心疼了,有点退让问道:“你是不是真的想喝粥?”我心里急了,家婆又没和我站同一阵线,我制止道:“不要给他吃了,不然以后都养成习惯,不去幼儿园吃早餐了。”“不要!不要!我不要去幼儿园!我要在家里喝粥!”木木更加强烈地哭闹起来,这小子精着呢,一旦发现“有机可乘”,赶紧“打铁趁热”,一边跺脚,一边哭闹,全身都在反抗。我在手机里找出他刚进幼儿园时吃早餐的视频,想给他看,他依然情绪激烈,不肯看。【反思:这个时候我应该“共情”,我可以这样说:“要去幼儿园你觉得有些不安和烦躁,是吗?如果难受的话可以哭,妈妈陪着你。”如果孩子愿意可以给他拥抱,帮助他平静下来,然后向他示范深呼吸,同时对她说,“我们一起吸气~呼气~我们一起让身体平静下来。” 要教给木木平复情绪的方法而不是任由他一直处于情绪激动的状态。】
我既无奈又生气,想着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家婆见他哭得满头大汗立即“缴械投降”:“好了好了,不要哭了,我给你舀粥喝。”我如同泄了气的皮球,又十分生气。【反思:下周一早上让家婆不用提前煮粥,或者煮了也不要打开盖子,让木木知道家里没早餐吃。】
我尝试理解家婆的做法:她担心再这么拉锯下去,木木去到幼儿园也没早餐吃了,而且木木现在情绪激烈,不知道要僵持到什么时候呢。
我也链接自己的情绪和内在需求:我检持要木木去幼儿园吃早餐是因为我希望他可以遵循幼儿园的作息时间生活,也要学会遵守幼儿园的规则,不搞特殊,希望他融入集体的生活,学会自理,能自己吃早餐,不依赖我们。我希望家婆理解这点并和我站同一阵线。所以当木木出现情绪,家婆妥协时我感到挫败、无助和生气。我安抚自己:事已如此,只能接受吧,下个星期一再尝试!
我和家婆说:“星期一,还是先别煮早餐了,还是得让他去幼儿园吃早餐。”我让家婆先吃早餐,我来喂木木吃早餐。我一边喂一边想和他沟通。
“宝贝,今天我们就在家里吃早餐,但下个星期一我们还是得去幼儿园吃早餐。”
“不要,我不要去幼儿园。”他依旧情绪激烈。【反思:这时应该要积极倾听。可以用简单话语回应:“哦?”“是吗!”“嗯!”“然后呢?”“能多说一些吗?”体会孩子的需求和感受。】
“哦,木木喜欢在家里边吃早餐边玩,不想去幼儿园。”我尝试做到共情。【反思:这一句其实没有真正共情,没有真正理解孩子的情绪,也没有帮助孩子表达感受。】
“我不要去幼儿园的,我要在家里玩。”木木带着哭腔重复说这句话。家婆见他又哭闹起来,不由得心烦吼道:“快点吃,不要哭了,等一下呛到怎么办!”
我不再继续和木木沟通了,我有时觉得黔驴技穷,我的宝贝怎么这么固执呢?好声好气讲道理他都听不进去,为什么别人家的娃这么乖巧?是不是我们太溺爱和迁就他,是不是就该狠狠揍一顿?我的内心又陷入了自我怀疑和挫败感中。【反思:科学表明,负责复杂思考的上层大脑需到20多岁才能发育完成,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孩子在年幼的时候,面对困难给出的反应是简单且直接的,而深入复杂地思考需要通过长期地锻炼才能形成。下层大脑负责比较原始的情绪,比如愤怒、恐惧等,该情绪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处于比较完善的状态。所以孩子听不进道理,情绪化是很正常的。情绪尤其是负面情绪需要疏而不是堵。孩子需要去经历和体会这些负面情绪到来的冲击,以及自己如何控制住它们。暴力只是发泄自己的情绪,有害无益,只会暴露出我的无能无助,我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
粥快喝完时,木木又开始像唐僧念经般一直重复:“我不要上幼儿园,我要在家里完的。我不喜欢上幼儿园。”【反思:木木其实一直在表达他的需求,希望我们理解他。】
“嗯,妈妈知道,木木不喜欢上幼儿园,我们有时候要做自己不喜欢的事的,但是你还是会很坚强的,对吗?你不是说幼儿园里我不哭吗?”【反思:依然是在说教。】
“不对!我不喜欢上幼儿园,我不要去幼儿园!”【思考:木木的情绪也许是害怕,因为上幼儿园什么事都要自己做,而在家里被照顾得很好,自理能力比较差,所以在家里也要像在幼儿园一样让他自理。木木觉得在家里比较自由,所以平时在家也要像在幼儿园一样作息,有规律,也要有规矩。】
“你刚刚说要喝粥,给你喝粥了你又说不去上幼儿园,你呀。”家婆开始怀疑自己上当了。
最后磨蹭了一会儿,好说歹说,木木终于抽泣着出门了,看看闹钟,到班又得接近9点了。【下周一早点起床,让木木有发泄情绪的时间。这样不至于因为时间紧怕错过早餐而让我们变得焦虑而粗暴处理木木的情绪。】
育儿路上,这种斗智斗勇的情境数不胜数,每每这时,我都能深深体会要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太不容易,自己分分钟就因为孩子的哭戏弄得烦躁不安,甚至暴跳如雷。作为一个老师,平时给家长讲如何教育孩子讲得头头是道,很多理论也如数家珍,什么“温和而坚定”的正面管教、“先跟后带”、“非暴力沟通”……可到实践中时,你需要和自己接受的传统教育做斗争,需要和自己的负面情绪作斗争,太不容易了。
成为一位好家长,还需要不断学习和修炼啊!
【记录下教育的过程,有针对性地学习相关知识,及时反思复盘,实践与理论相结合,这样才有切实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