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首届世界古典学大会至贺信,与会中外嘉宾和社会各界人士一致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为赓续历史文脉、加强文明对话,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提供了重要指引。
文明传承发展是筑牢民族根基、维系民族精神的纽带。古老的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风雨而不衰,从古老的甲骨文到如今的简体汉字,从传统的儒家思想到多元包容的现代文化理念,每一个演变都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足迹。传承不仅仅是简单的因循守旧,而是在时代的浪潮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古老文明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作为党员干部的我们,要时刻谨记前辈们在历史长流中的突出贡献,要学习、弘扬先辈们优秀品质,将中华传统文化推向世界。
文明交流互鉴则是打破地域隔阂、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桥梁。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文明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决定了中华民族不惧新挑战、勇于接收新鲜事物的无畏品格”丝绸之路的开辟,让东方的丝绸、瓷器、香料于西方的珠宝、良马、玻璃等相互流通,更重要的是,不同国家与民族间的文化、艺术、宗教、科技也得以广泛传播与交流。中国的四大发明走向世界,推动了西方的航海、印刷、军事等领域的变革发展。这种跨地域、跨民族的交流互鉴,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拓宽了人类认知世界的视野,激发可创新创造的灵感源泉。在这个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我们更应该时刻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既要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也要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促进文明传承发展是文化延续、传递中国声音的有效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更应积极搭建文明交流互鉴的平台。通过举办国际文化节、艺术展览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让不同文明在这里相互展示、相互对话、相互学习。同时,我们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对待不同文明。摒弃偏见与傲慢,尊重各国文化差异,理解不同文明的价值内涵。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宝库中的独特瑰宝,都有我们值得学习借鉴之处。作为中国中青年的我们,要积极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