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你是否有过自己突然想要去海边、想要登山、想要逃离城市的想法,或许你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短暂旅程,但更多的人,或许还停留在自己的格子间中继续为生活谋生。
而在当下忙碌的快节奏城市生活下,这份被压抑的冲动迎来了一个新转机 —— “City Walk”。
感悟
一直以来,我喜欢旅游的原因就是喜欢感受当地人文给我带来的独有体验与思考。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有“City Walk“的意识,不论他们的目的是否是为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还是其他,在踏出自己面前一亩三分地的那一刻,便是往前迈进的一大步。
根据亨利·列斐伏尔提出的现代社会三层论,当我们看待现代社会,将它比喻成是在一座三层楼的大厦里穿行,每一层都揭示了不同层面的生活和互动。
首先,我们进入底层(经验),就像走进了地下室。这里充满了日常生活的真实经验,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适应,我们不得不做出反应去适应周围的环境。
接下来,我们来到中层(想象),就好像进入一个神秘的迷宫。这里有各种各样的符号和语言,它们就像是隐藏在墙壁上的谜题,透露出社会的各种关系和意义。我们需要通过解读这些谜题,才能够理解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和互动。
最后,我们登上顶层(意识形态),这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的东西,比如广告、时尚潮流、旅行体验等等。这些东西不仅仅是表面的,它们背后还蕴涵着文化和价值观,影响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
根据本雅明在《发达zi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中提到的波德莱尔,他是city-walk的先驱,代表着漫游者的概念。
“传统的城市漫游者”指的是一种闲逛在街头、观察城市生活并记录城市景象的人,通常是文化知识分子、艺术家和观察者,从某种程度上,这个群体指代的便是大众文青。
他们用他们自己独特的目光去感受和理解城市的魅力,现在常见的便是以摄影和文字等艺术形式记录下他们对城市的感知和思考。
本雅明对这些漫游者是持批评态度的,认为他们被动地观察城市,但福柯则将这些漫游者视为具有自觉性和变革力量,推动现代性的到来。
这就可以引出“非传统的漫游者”,比如鲁迅,他用他的作品揭示了都市生活的多面性和人性的脆弱。不仅是对城市景观的记录,还反映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
我开始思考,所谓的现代性是什么?未来又会是什么样的?批判下的各种社会问题、人类的苦难和现实的矛盾是否可以得到解决?还是说它的意义更多的是在启发与警示?这份启发与警示的受众范围和影响力可以到达怎样的高度?我们又如何用自己的方式去尽一份力?
与其说我们寻找的是答案,不如说我们寻求的是一种转变。
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有人存在的地方就会有转变,而无数的漫游者汇总起来,便为未来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 意识形态上的转变。
而这也预示着,我们已经开始向大厦顶层的更深处迈进了。
↓思考
“City Walk”也好,短暂旅程也罢,在体悟的那一刻,大家所寻求和挖掘的,不都是自己内心的he聚变吗?
至于这份巨变指向何方,用在何处,是由个体决定的。
今日在“City Walk”的驱使下,看到一位大叔躺在地上晒太阳,我有一种也想躺下的冲动。这种可以不受拘束的享受一切的怅然不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精神自由的一种吗。
我曾写过一句话,真正的自由不是身在何处,而是心在远方。
我想,现在那么多人对自由的追求都过于激进的原因在于,长期的压抑下让人一味的只追求变相的反抗,大家太想要冲出lao笼,太想要一种生活上的突破了,以至于大家忽略了,追寻自由的本质是在追寻内心的平静。
如果说“City Walk”带来的是转变,那么我想,大家也不妨像大叔那样来一场“City Lie Down”,不为任何,为的只是放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平静治愈的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