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是必死之人——这是2017年留给我的最大震撼。
2017年元月,我跋涉7个多小时车程,赶去探望一位病危的长辈。中午抵达病房时,医生刚做完检查,告知守候的亲友们病情大有好转,要他们买点好吃的给老爷子压压惊。欢欣鼓舞之下,一宿没合眼的亲友们放松心情出门去吃午餐,留我在病房陪护。他们才离去一小会儿,老爷子的脸突然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变黄,那是很不正常的、让人心底发寒的蜡黄。
呐喊、按铃、医生、按压、注射、电击、摊手、摇头……我呆呆地站在病床边上,看着眼前的人影变幻,陷入了一种离魂般的境况。仿佛过了很久很久,又仿佛只是一瞬间,我终于醒转过来——是的,我陪着他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一个活生生的人就此从我身边消失了。在天人隔绝的时候,我发现自己的世界出现了一块空白,不能弥补、无法掩盖。
我更惊觉生命脆弱、世事无常。本以为人生漫长,有足够多的时光可供消磨,却发现看似岁月静好,回首已然咫尺可量。
走在奔四的路上,不时传来朋友离去的噩耗。夜深人静时,我禁不住反思,如果他们明知道生命如此短暂,还会为了世俗名利如此拼搏燃烧吗?我更追问自己,如果只剩下一年的时间,我应当怎样过?
我想完成自己的梦想,我想在世界上踩下自己的脚印,我想写出一本让自己满意的书。
所以,在2017年初,我正式动笔写《甲午》。
梦想,注定与孤独相伴。
一路走来,掌声难得、嘘声四起,收获的不是鲜花和鼓励,而是满满的质疑和打击。
家人不理解,认为我不务正业;朋友不认可,认为我故意疏远;也没有多少读者给我以反馈,只有自己在黑暗中跌跌撞撞向前走。
比漠视更为痛苦的,是满腹思绪却无法表述的愤懑,是灵感枯竭时难以言喻的焦虑。曾经,我用了整整3周时间,翻遍了7889页的《李鸿章全集》,却只写出141个字。
不知道有多少次,我告诉自己,再也坚持不下去了。但在第二天,我还是踏着夜色起床,习惯性地坐到电脑前,直至晨曦来临、万物苏醒。
我不知道自己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只知道每咬牙撑过一个障碍,就让自己更为强大。
一年来,我读了107本书,其中不乏《李鸿章全集》和《剑桥晚清中国史》这样的大部头;一年来,我写下的文字,已经超过了以往文章的总和。
回首过往,那些坎坷、嘲讽和打击,都成了向前的动力和美好的回忆。
我将继续前行。每走一步,都在超越曾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