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暴力沟通》感受的根源之读后有感!

      本章主要跟我们讲了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需要。非暴力沟通认为:我们的感受(第二要素)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第三要素)。这个需要(第三要素)既不是别人的需要,也不是我们日常遇到事情后当时需要解决的需要,而就是我们自身自己内心深处的需要。这是这章中大家要注意到的点。

      非暴力沟通认为:需要(第三要素)是我们生命健康成长的要素,我们每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些基本的需要。书中给我们罗列了7类基本需要,把它变成我自己的理解,即为:自由与选择(自由选择)的需要,仪式感(庆祝)的需要,承诺兑现(言行一致)的需要,身体成长(滋养身体)的需要,娱乐放松(玩耍)的需要,理解(情意相通)的需要,和社交(相互依存)的需要。我们的感受往往源于这七类需要,如果需要没有被满足,就会引发我们的不良情绪。

        我们可以尝试想想看,我们日常生气发怒的例子中,是不是我们自身的需要没有被满足?比如:你考了这么点分,太让我失望伤心了。是孩子的分数让你失望伤心吗?不,是你的期望(孩子考个好分数)没有被满足,你失望伤心。如果孩子的分数是事件a,你的期望是事件b,你的伤心失望是c,那c是由a和b共同作用达成的,而事件b(你脑海中的需要)是直接作用,事件a只是诱因而已。

      在这章里,还讲了情绪的三个发展过程。那情绪跟感受,跟需要有什么关系呢?我跟大家简单介绍一下,感受与情绪的区别。

      感受(第二要素)存在于内心,由事件引发。当你看到一个东西或遇到一件事时,我的身体、我的心感觉到的,叫感受(感觉)。

      情绪是感受(第二要素)的外在表达,是感受的外显。常常表现在人的脸上,四肢动作、姿态、声调上,可以被看见,别人能捕捉的。

      而感受(第二要素)除非你说出来,或借着情绪表达出来,否则别人看不到也不知道你的各种感受。

        所以感受和情绪,是同一个东西,一个在里面,一个在外面。我们看不到人内在的感受,是通过情绪知道别人内在的感受。

      书中讲了需要(第三个要素)发展的三个过程,我把它称之为:求同期,自我期与自主期。用书中的话讲即:情绪的奴隶,面目可憎,生活的主人。我们的思维和情绪都会决定我们的行为。

      第1个时期:情绪的奴隶,也就是我认为的求同期。在这个阶段,自己的需要就是尽最大努力得到别人的认同,为了达到别人的满意或得到别人的认可而掩盖、忽视或委屈自己的需要。

    第2个时期:面目可憎,也就是我认为的自我期。在这个时期,自己的需要最为优先,忽视或无视他人的需要,甚至于违反规则和大众的利益。也就表现为我们所说的自私,面目可憎。

    第3个时期:生活的主人,也就是我认为的自主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可以理性的控制和表达自己的需要,关爱他人和大众的需要,既不损人也不委屈自己,爱自己也爱他人,自主的协调和满足自己与他人的需要。

    所以,非暴力沟通认为:理解并尊重自己的需要,尽最大努力成全他人的需要,做生活的主人,生活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