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去参加同学聚会,永远逃脱不了的话题就是问你现在工资多少钱。你身上的衣服鞋子什么牌子,多少钱。然后工资低的,就会觉得自己不如其他人;身上穿着的衣服不是那些所谓的大牌奢侈品的就连合照都不配有。
这样的逻辑还有很多,比如相亲的时候,有人会告诉你:“上次介绍那个人怎么样?”“我不喜欢。”“哎呀,小姑奶奶,这个男孩子很优秀的!他才27岁就有房有车了,很多人追的,你怎么会不喜欢呢?”
27岁买房买车,可能说明公司喜欢他,但是公司喜欢他等于我也喜欢他吗?我们总是混淆两个概念:一个是价值,一个是价格。一件事情有价值,也有价格,价值来自自我系统,价格来自社会系统。
价格来自统一规定。每一个小体系都有自己的规定:工资1000元的想涨到10000元;本科毕业的想读硕士,硕士毕业的想读博士;科长想升处长……没有价格,就没有规矩,社会就不会进步。价值来自内心的感受,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系统:书柜里面发黄的信纸,对别人一文不值,你却一万元也不卖。这就是价值。价值让人感到生活的意义,让人活得幸福。
但是很多时候价值和价格是不对等的,贵的饭店的菜不一定好吃,有钱的男人不一定适合你,名牌的衣服不一定好看,只有适合你,适合你的内心,符合你喜欢的东西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可是回想一下,是谁在无意中左右了我们的思想?现在你去采访年轻人,问他们有什么梦想,好多人都会异口同声的回答多赚钱啊。现在的很多主流媒体到处宣扬的是哪个哪个十几岁的年轻人通过什么平台一年赚了上百万,什么哪个被离婚的宝妈独自带孩子创业两年深圳买房之类的。无形之中你就增加了焦虑和压力,你看人家那么弟低的起点都可以,我也得赚钱.....更有甚至是我一次接孩子放学,刚出幼儿园没多远,听着前面的两个老师谈话,话里话外就是说现在老师的工资太低了,国家也不让补课赚钱,每年还要考试学习之类的,另一个老师就说那就拿多少钱做多少事儿呗。当时我心中是很愤愤的,我记得我小的时候的老师真是比亲妈都亲,一心都扑到教学上,有时候中午家里有事情不能回家吃饭,是去老师那里吃的饭。学习差的老师要留堂补课的,那个时候的老师更不会填现在什么家里父母开什么车,做什么工作,然后因为父母的工作就亲近有钱有权的,忽视没钱没权的。我至今都记得我小学的班主任说过,当老师是他这辈子最大的成就。
有些人不用社会意义的成功,也能很好地走完职业的所有阶段,在普通的职位上活出自己生命的意义。”钱会让你幸福,钱会让你失落,但是记得,工作不是用钱来计算的。
之前看《三傻大闹宝莱坞》里面女主角有一个家里给安排的相亲对象,那个男人很有趣,每句话都离不开价格。哦,这个是我花了5千美金买的手表。你踩了我8千美金的鞋之类的。你喜欢这样的人吗?你真的喜欢吗?而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向自己的内心发问。
上初中的一段时间,特别流行星座,尤其在女生中间总是会流传着一些小册子,里面通过一些题目,测试你适合什么样的男朋友,什么样的发型,什么样的风格各种各样的。结果大学毕业前夕,学校开展职业规划课做职业测试的适合我惊喜的发现,这个东西跟我小时候做的其实大同小异。我一直很抱有怀疑的就是测试的结果就那么几类,这么多人,毕业生一万多人,难道就只有几类人吗?不是应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和头脑麽?后面我自己也经常做测试,这次做出来适合销售,下次又不适合要适合做人力资源。
心理测评有用吗?我们总希望心理测评可以预测未来,其实恰恰相反。人的内心是无法测量的,所以心理学家只能通过心理导致的行为来观测,但是谁也无法了解对方的全部行为。所以,心理测评其实是通过观察你很少一部分行为来推测你从过去到现在的心理,心理测评无法预测未来。
我们愿意通过专业测评来了解自己,却没有意识到,了解你最多的其实是你的内心。你的内心拥有最强大的行为数据,而且如果你认真听,它还了解你的每一个想法。我们愿意花几个小时来做一个测评,却很少安静下来几分钟,问问自己想要什么;我们愿意相信一个测试的结果、一个星座的描述,却不愿去相信自己内心轻微的声音。
现在,抛开所有周边的影响,不要考虑任何事情。抛开所有困扰你的事情,抛开别人觉得“应该”的想法,去真正问自己:你这样一个人,活到今天,到底是什么在支持着你?你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也许会马上恍然大悟,也许答案会在一两天后跳出来,也许会通过别人的言语才能清晰,你总能找到让自己激动和愿意全力以赴的答案。
你的生命是一个奇迹。任何人带着好奇心和疑问去探索自己传奇般的生命,都会获得远远超乎期待的回答。僵硬的人把生命当成工资和数字、当成学历和证书、当成让某些人快乐和满意的方式……但是,你的生命有无数种可能,只要你敢于对自己的生命提问。现在就对你的生命发问吧:我到底希望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个世界因为我,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我生完孩子之后胖了60斤左右,我一直纠结要不要减肥,太难了。虽然平时乐呵呵笑嘻嘻的装作不在意,可是怎么能不在意呢?上楼气喘吁吁的,裤子动不动就磨破了,自己给自己系鞋带都一头大汗,孩子想要我抱着走我最多抱着站一会儿,我不介意吗?我很介意。但是我一直纠结,因为我害怕我减不下来还辛苦,害怕别人的嘲笑,害怕自己放弃。但是在我纠结的这三四年中我变好了吗?没有,我变得更敏感自卑了,我能感受到恐惧就像黑暗中的怪物张开大口要吞掉我!终于我想通了,先动起来呗,运动不了就先散步嘛!消消食也比躺着长肉强啊,别人问起我是不是要减肥,我也只是说我要保持体重,不能再涨了,现在这个体重就行了。其实自己还是戒掉了油炸和冷饮,结果还算显著。
花时间郁闷,是“等待成本”;花时间尝试,是“穿越成本”。与其在等死模式中消耗心力与体力,不如去试一试!有郁闷发愁的时间,直接去做,去尝试,指不定一样的时间就成功了,哪怕失败了,也可以像《斯坦福大学的人生设计课》中所说的,快速犯错,快速找到正确的路。一旦陷入等死模式,你最好的选择就是行动起来,穿越过去,因为等待的成本远远高于穿越的成本。
穿越也许有短期痛苦,但是“等死”往往会带来更大甚至永久的损失。
开始很好,“开始爱好者”除外。一咬牙给自己制订一个长期计划,然后享受几天结果达成的幻觉,最后该干嘛干嘛,瑜伽,健身,游泳,学英语,跳舞,减肥,看书,写作等等各种都有这样的。刚开始立个宏伟的目标,我要一年看100本书,买回来了,然后开始吃灰,一年过去了看看塑料膜还没撕。办了健身卡跳舞卡的年会员,结果去了没有一个周,老师喊你你都装病不去。把开始当成结果,这是大部分人都有的心理习惯,这就是“开始爱好者”。
青鸟健身公布过一个数据:有70%的人都是办了年卡去了一次,然后就再也没有去过。可见,“开始爱好者”占人群的70%左右。开始爱好者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制订计划,计划越长越好,课程越贵越好,因为一个计划就意味着一个开始。最讨厌的事情是落实计划,因为落实计划实在比制订计划难多了。所以,开始爱好者一般不选择坚持,他们会选择另一个开始。
所以,如果你真的想要认真地开始,一定要让自己等一等,再等一次,然后再等一次,最后才真正开始。如果这个开始的激情都不能推动你三次等待,那一定是个夭折的开始。只有那种不可抑制地想开始的开始,才是有结果的开始;而那种等几次就没有了的开始,基本上属于冲动。
如果饥荒,买不到吃的,你拿着黄金有什么用呢?如果心“荒”,换不回快乐,你顶着光环有什么用呢?为什么要用自己的生命,来点燃别人眼中的光环?你可以不成功,但是不能不成长。成长是什么?成功和成长有什么区别?成功,就是我们在群体里玩的一种游戏。成功的标准由社会评定,标准单一,这就意味着人人成功永远不可能。什么是成长?成长是你内心的一个尺度。你能够感觉到成长,内心知道自己会成长为什么样子。就好像一粒橡树籽,无须教导,也会成长为一棵挺拔的橡树。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可以成长为自己最好的样子,同时每一个人也拥有关于成长为这个样子所有的资源。
成功的游戏永远是排他的,一个乐团永远只会有一个主提琴手,但是不同的乐器却可以演奏出一首交响乐;一个国家只有一个首富,但是每一个人都可以登上自己的幸福高峰;一个班级只会有一个第一名,但是成长的游戏却有很多赢家。每一个人都有权利成为篮球界第一、摄影界第一、莫名其妙自信界第一。中国只有一个清华、一个北大,但是中国另外的3000多所大学可以有各自的精彩。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从“我有什么”到“我是谁”的世界。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从成功到成长的世界。
这个世界一定是一个每个人都能成长为自己样子的世界。
愿你也可以成长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