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寒色江山,95后。我有三大爱好——数独、诗词、写作,是一位非典型工科女生。
我申请成为理事会广播站记者,以下是我的个人陈述。
相关工作经历
2016年,我考入一所理工大学,工科专业。因为喜欢写作,且高中积累了大量素材,军训期间,我便在两轮笔试、一轮面试的层层选拔中,杀出重围,成为新闻战队的一员。
半个月余,我累计写下了四十多篇新闻稿。日常训练、汇报演出、拉练打靶、讲座访谈...我涉猎了各种新闻类型,在指导教师和师兄师姐的帮助下,越发得心应手。
大一大二,我一直在学生会新媒体工作室,负责学院官微的运营。那段时间,团委老师对公众号运营非常重视,经常与我们讨论选题、内容、排版等,力求追踪热点、贴合学生、排版美观、内容有趣有料。
于是我开始主动思考选题,并提前策划、精心撰稿。经例会讨论,我们决定开设节日节气专栏、优秀师生访谈、校园生活指南三个模块,除例行学院新闻外,每周至少推送两篇原创内容。
岁月打马而过,毕业后我已工作一年。“矮子里面挑高个”,在技术室,我凭借文字功底率先出圈,参与了几次重大任务、指示精神、先进典型的宣传工作。
而在单位这个“术业有专攻”的平台,我也意识到自己“非科班出身”的限制与不足。参与宣传工作时,我收到了许多专业的指点与建议,也研读了前辈的优秀作品,对我自身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文字的魅力不分文体。除了新闻,我对散文、故事、报告,甚至公文,都很感兴趣,也通过各种课程有所学习与练习。
简书,正是我练习写作、践行成长的平台。
申请记者缘由
1.对简书作者的好奇心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可以自全。”在简书耕耘一年,我对平台机制基本了解,也认识了众多优秀作者。简书伯乐、理事会评文团、简书合伙人等,都是在简书深耕已久,产出许多优秀作品,或信任认可简书、愿意为平台付出经济和时间精力的人。我渴望了解他们与写作、与简书的际遇,在文章与访谈中,探寻他们对生活与生命的思索。
同时,简书也不乏初出茅庐的新作者,他们认真且努力地耕耘,迫切渴望得到指点、关注与鼓励。若能成为广播站记者,我将不断发掘优秀的新人作者,将他们的心声与努力跃然纸上,绝不让好文章“养在深闺人未识”。
我们都曾是新人,是在雨中奔跑过的人,因为淋过雨,便想为后面淋雨的人撑一把伞。
2.对简书社区氛围的认可
如今我来简书一年半时间,很喜欢简书纯粹、简约、美观的写作方式,以及多元、温馨、正能量的社区氛围。但许多新人作者不了解简书,可能产生偏见误解,甚至半途而废。因此,我想以记者身份,弘扬平台的风清气朗、公平正义,让各位文友了解从而理解,看清从而看轻,也为宣传推出丰富多彩的社区活动,贡献一份力量
对记者身份的理解
“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这是民国记者邵飘萍的职业操守。我读过许多记者的书与文章,柴静的《看见》、白岩松的《白说》、王鲁彬的《如果一颗心是自由的》等,甚至关注过“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品与作者。他们身上,展现出了记者的温度与深度,责任与担当。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着。
作为简书社区的一名记者,我更多要做的,是放低姿态、角色融入。敞开胸怀拥抱广阔的简书社区,以敏锐的视角关注人与事,努力写出有温度与深度的报道,是我对记者的理解。
工作计划
1.加入社群后,先跟随优秀前辈学习经验,一起参与活动报道与采访。
2.每周推出一篇人物专访。
3.积极参与和报道理事会的活动。
4.提升业务能力与文字功底,无论是活动报道、人物访谈还是自己日常更文,都保质保量。
预期支持奖励
1.想要自己的文章获得关注和推荐。
2.期待自己的新闻稿获得一点报酬。
我是寒色江山,期待成为一名广播站记者,在简书社区认识大家,也让大家认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