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5中国文化的理想人格
哲学和宗教在任何一种大文化里都具有“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崇高地位。
儒家所涉及的集体人格是君子,因此,君子之道也成了中国文化的思想重心。中国文化所涉及和追求的这种集体人格显然与其他民族很不一样,16世纪到中国来的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他暗中固守的仍然是西方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与圣徒和绅士不同,中国文化的集体人格模式是君子。
除了利玛窦的圣徒人格和绅士人格外,还有酒神人格、日神人格、骑士人格、朝觐人格、灵修人格、浪人人格、牛仔人格等等,这些标识性的集体人格互相之间有着巨大的区别,很难通过学习和模仿全然融合,这是因为所有的集体人格皆如荣格所说,各有自己的故乡,从神话开始,埋藏着一个个遥远而深沉的梦,积淀成了一个个潜意识无意识的原型。
君子作为一种集体人格的雏形,古已有之,却又经过儒家的选择,阐释,提升,结果就成了一种人格理想。
儒家先谦恭地维护了君子的人格原型,又鲜明地输入了自己的人格设计,这种在原型和设计之间的平衡,贴合了多数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和文化选择。因此儒家也就取得了独尊的地位。
这种理想设计一旦产生中国文化的许许多多亮点,就都向那里滑动,集中灌注,融合。因此,君子二字包罗万象,非同小可,儒家学说的这一简洁概括就是君子之道。
这也就是说,人格在文化上收纳一切,沉淀一切,预示一切。
任何文化都是前人对后代的遗嘱,最好的遗嘱莫过于理想的预示后代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中国文化由儒家做了理想性的回答,做个君子。做个君子,也就是做个最合格最理想的中国人。
余秋雨一直认为中国文化没有沦丧的最终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溃。
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
既然君子之道是中国文化的思想重心,那么古人心中的君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余秋雨选出的君子之道有下面这九项:
一,君子怀德,
二,君子之德风
三,君子成人之美。
四,君子周而不比,
五,君子坦荡荡,
六,君子中庸,
七,君子有礼,
八,君子不器,
九,君子知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