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示范:【一阶段·片段一】
R·阅读原文片段
非暴力沟通强调,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听到不中听的话时,我们有四种选择。
第一种是认为自己犯了错。例如,有人气愤地说:“我从没有见过你这么自私的人!”这时,我们可能会自责:“哦,我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真是太自私了。”这会导致我们内疚、惭愧、甚至厌恶自己。
第二种是指责对方。这时,我们也许会驳斥对方:“你没有权利这么说!我一直都很在乎你的感受。你才自私!”在争吵时,我们一般会感到愤怒。
第三种是了解我们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可能会发现我们有些伤心,因为我们看重信任和接纳。
第四种是用心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这时我们也许就会想:“他伤心可能是因为他需要体贴和支持。”
通过了解我们的需要、愿望、期待以及想法,我们不再指责他人,而承认我们的感受源自自身。
举个例子:
甲:你昨晚没来,令我很失望。
乙:昨晚你没来,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
在上面的例句中,甲认为,她的感受是由他人的行为引起的。而乙认为,她感到失望,是因为她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我们可以通过“我(感到)......因为我......”,这种表达方式来认识感受与自身的关系。
I·拆书家讲解引导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他人的言行也许和我们的感受有关,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起因。感受根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
我们有自由选择自己应对外界的权利,也要为自己的内心和行为负责。
负责,并不是沉重、负担的意思;负责,是将最终解释权掌握自己手上。
A1·联系过往
最近,我跟爸妈打电话的时候,总是容易不欢而散(事实),我很生气又有点歉疚(感觉)。
生气的原因是因为我希望爸爸妈妈多关心一点我的心灵,多理解理解我的想法(期待),可是他们却总是催促我快点找男朋友,快点结婚,快点稳定下来,快点入党等,而我认为找男朋友不能着急,必须要找一个心灵契合的人。我是一个基督徒,党的规定是必须信仰无神论,我不能既违背我的信仰又违背党章。可是爸爸妈妈根本不管这些,他们只关注到了自己的需求,并且以为是对我好,为我着想。但实际上,我的真实需求和想法,他们并不想真的去了解。
歉疚的原因是因为我希望爸爸妈妈每天都很幸福很快乐,不希望让他们不高兴,也不希望他们为我操心(期待),而我对他们发火显然并没有满足我的这一期待。
A2·今后,我怎么办?
1.将自己的感受如实的进行记录,通过记录察觉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提升对自我情绪的认知和控制。
2. 跟爸妈聊天时,适当的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希望他们能理解。
3.跟爸妈聊天时,掌握话语的主导权,尽量聊一些让他们开心的话题,避免这些容易吵架的话题。
4.做一些事情,让爸妈看到我是独立成熟的个体,我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不用他们太操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