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读完了弗洛姆这本只有135页的小书。
本书的前言中说:除了努力积极发展你的全部个性,使之形成一种创造性人格倾向外,一切爱的尝试都一定是要失败的;没有爱自己邻人的能力,没有真诚的谦恭、勇气、忠诚、自制,就不可能得到满意的个人的爱。
前言之后引用了帕拉塞萨斯的一句话:一无所知的人儿也就一无所爱,什么都不做的人儿也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懂的人二是没有价值的。懂得事理的人儿,也懂得爱、观察和发现……对事物本质了解的越多,也就越钟爱……
第一章:爱是一种艺术吗?
本章明确地讲,爱是一门艺术。因为爱是艺术,所以需要知识和努力。这个说法还是很有颠覆性的。我们往往认为爱是本能,是天然的。但是作者认为爱是一种能力,这种能力的获得需要知晓爱的理论,需要探讨爱的实践。
第二章:爱的理论(重点)
这一章是本书最为核心的内容,因而所占篇幅比较多,内容也比较庞杂,需要仔细捋一下。
1.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作者说要谈爱的理论得先从人的理论和人类的生存理性开始。
人具有天赋的理性,因而人会认识到为人的局限性和困境,比如死亡,比如面对大自然的无能为力……人的这些认识令人感到孤独。人终其一生都在尝试着走出这些如牢狱般的困境,人渴望摆脱孤独。
孤独是焦虑的来源,之后引起羞耻感和罪恶感。作者说:“没有被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来源。同时它也是有罪感和焦虑的来源。”(这里的“没有被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应该就是孤独。)因此,所有人都面临着完全相同的问题——“如何克服分离,如何达到和谐,如何超出生活并发现一致。”
1)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即克服分离、克服孤独,许多人选择了“迷狂状态”(当然这种迷狂结合方式是不恰当的。)作者把这种迷狂状态分为四类:宗教仪式、酗酒、药瘾、性乱。这些方法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分离、缓解孤独,但是它们的强烈甚至暴力、暂时性、周期性等特性注定了迷狂状态的原始落后、标本都不治的命运。
2)比迷狂进步一点的克服分离的结合形式是——建立与群体及其风俗、习惯和信念一致基础上的结合。这种结合方式往往表现为群居。“这是一种使个人自身溶于更大范围的结合,目的在于溶于群体之中。假如我同每个人一样,假如没有使我区别于其他人的情感和思想,假如我在习惯、衣着、观念上与群体的模式一致,那么我便得救了,从可怕的孤独中解脱出来了。”“独裁制国家用威胁和恐怖达到这种一致,民主制国家则主张倡导和宣传。”
这种结合方式是被大众广为接受。但其实很多时候,人们为了克服分离、孤独,达成一致,往往只是一种“被迫一致”,或者这种一致是只是“平等”幌子下的一种“雷同”而已。详情见下图:
读这两页文字时,感慨颇多。我们当下不就是过着这样的“被迫一致”的生活做着这样“雷同”的人吗?
3)第三种克服分离达到结合的方式在于创造性活动。因为从事创造性活动的人,在创造过程中会把自己同他的创造的对象融合起来,进而把自己和世界结合起来。但是这种结合的方式受众太少,除了艺术家、工匠、发明家等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人外,大批职员以及被拴在没有尽头的生产线上的工人是不可能达成这样的结合的。
至此,作者历述的以上三种克服分离和孤独以期达到一致、和谐的方式,通通都是不完全的、有致命缺陷的方法。那么人类到底怎样突破困境、走出孤独、达到一致的人际协调呢?作者的答案是——爱。(21页第二段过度至谈“爱”。)
从22页开始,作者重点阐述爱。他首先将爱分为“共生性结合的爱”和“成熟的爱”两种情况。
1)共生性结合的爱
这种爱类似于母体与胎儿的关系。这种爱的特点是,虽然两者躯体各自独立,但在心理上存在着同样的依赖性。
共生性结合被动形式是屈从(即受虐狂:“受虐狂不必做决定,不必冒险。他永不感到孤单——但他依附于人,没有任何尊严,不是一个玩具的人。);主动形式是支配(即虐待狂:“这种虐待狂想通过使另一个人成为自己的重要部分来摆脱孤独和禁锢感,他通过控制崇拜他的另一个人来为自己壮威、抬高身价”)。
显然这种没有尊严的共生性结合的爱是不能从根本上达成一致和人际和谐的。
2)成熟的爱
“成熟的爱是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感,但爱承认人自身的价值,保持自身的尊严。在爱之中存在着这样的矛盾状态,两个人成为一体而仍然保留着个人尊严和个性。”
成熟的爱包括以下要素:给予、关心、责任、尊重、了解。
【给予】
给予不是放弃、牺牲、不是交换。
对于具有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给予”是潜力的最高表现。正是在“给予”行为中,我体会到自己的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是我倍感快乐。我感到自己精力充沛、勇于奉献、充满活力,因此也欢欣愉悦。“给予”比接受更令人快乐,这并不是因为“给予”是丧失、舍弃,而是因为我存在的价值正在于给予的行为。
贫穷是如此卑劣,他不仅使穷人遭受痛苦,而且还剥夺了穷人给予的乐趣。
【关心】
爱蕴含着关心。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爱的本质是为某物而“劳作”,“促使某物成长”,爱和努力是不可分的。你爱你为之努力的东西,同样你为你所爱的东西而努力。
【责任】
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担负责任意指能够并准备反应。在成年人的爱中,责任主要指对精神需求的关怀
【尊重】
尊重是按其本来面目发现一个人,认识其独特个性。尊重意指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成长和发展应该顺其自身规律和意愿。尊重意为没有剥削。让被爱的人为他自己的目的去成长和发展,而不是为了服务于我。……只有我独立了,只有我无需拐杖,也无须支配和剥削任何人而立足和前进,尊重他或她才是有可能的。尊重仅存在于自由的基础上……爱是自由之子,决不是支配的产物。
【了解】
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尊重他。爱的责任,如果没有了了解作为向导便是盲目的。了解若无关心为动力,便是一句空话。
“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是相互依存的。只有在成熟的人身上才能找到这四者的交融形态;凡成熟的人都能创造性的发展自己的能力,他们放弃了自诩为无所不能的自恋的梦想,把已获得的谦恭置于真正的创造性活动中产生的精神力量基础之上。”
2.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爱
本节重点谈了母爱与父爱的区别:
【母爱】母爱的本质是无条件的。无条件的爱与一种最殷切的期望相一致,这种期望不仅存在于儿童,也存在于每个成年人。
【父爱】父爱是有条件的。父爱的原则是“我爱你,因为你实现了我的愿望,因为你尽了职责,因为你像我。”父爱的本质在于:服从成为主要的美德,不服从乃是主要的罪孽……既然父爱是有条件的,我们就可以想办法获得它并为此而努力;他的爱不像母爱那样不为我们所控制。
母爱起到保证孩子生活安全的作用,而父亲则有教育孩子、引导孩子应付来到这个大千世界所面临的那些问题的责任。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母爱并不企图阻碍孩子成长,不鼓励他依赖。母亲应对生活抱有信心,因而不会过分焦虑,这样才不会把她的焦虑传染给孩子。……父爱应以道理和期望来引导孩子,应是忍耐和宽容,而不是威胁和独裁;应让正在成长的孩子感到自己的能力日益增强,并最终容许他成为自己的主人,与父亲的权威相分离。
成熟的人同时用父性的良心和母性的良心去爱,尽管两者似乎相互矛盾。如果他只有父性的良心便会变得苛刻、不通人情;如果他只有母性的良心,便易于失去判断能力,并阻碍他自己及他人的发展。智力健全的基础和成熟的标志,存在于这一从对于母亲为中心的依附到对于父亲为中心的依附并最终达到两者综合的发展过程中。
3.爱的对象
本节开篇就说:
爱主要不是一种对某个特殊人的关系;它是一种态度,一种决定一个人对整个世界而不是对某个爱的“对象”的关系的性格倾向。
“不过,说爱是一种对所有人而非一个人的倾向性,并不意味着根据爱的对象而划分的不同类型的爱之间没有任何差异。”因此爱被划分为以下类型:
【兄弟的爱】
兄弟的爱,是构成各种爱的最基本的爱。这里,我所说的爱指责任感、关怀、尊重、对他人的了解、推动生活的愿望。……兄弟的爱是对所有人类的爱,他以没有独占性为特征。
【母爱】
【性爱】“兄弟的爱是平等的人之间的爱,母爱是对无助者的爱。……性爱则是排他的, 不具备一般特性的爱。它也许是所有形式的爱之中最靠不住的。”
【自爱】“我自身必定与他人一样是我爱的对象。人们对自己的生命、幸福、成长、自由的肯定来源于人们爱的能力,即来源于爱护、尊重、责任和了解。倘若一个人能卓有成效的爱,他也会爱自己;倘若他仅能爱其他人,他便根本不会爱。”
【对上帝之爱】这个爱有点复杂,恐惧梳理就不作梳理了。
第三章:当代西方社会的爱及其瓦解
本章作者从西方社会的政治文化层面分析“爱”的现状。
西方社会的经济政治制度下的人存在以下问题:现代资本主义需要大规模协调合作的人,需要消费胃口越来越大的人,需要趣味标准化、容易受影响、需求容易预测的人。现在资本主义社会需要人感到自由和独立,而不依附于任何权威、原则或良心——然而又是愿意被支配,愿意做期望他们做的事,愿意毫无摩擦地适应这个社会;需要不用强力而能支配,没有领袖也能领导,毫无目的也能鼓动——只想获得成就、忙碌、起作用或继续生活的人。
因此,就导致了西方社会的人疏远自己、疏远他的同胞、疏远自然。他已转化成商品,感受到生命成了投资,在现行市场条件下必须获得最大利润的投资。人的关系,基本上是异化了的机器人的关系。
那么怎么能奢望“机器人”有爱的能力了呢?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与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往往是这样的:作为相互性满足的爱;作为“协作”和逃避孤独的港湾的爱;神经紊乱型的爱。其它非理性的爱则表现为:偶像崇拜的爱、伤感的爱、为了逃避自身问题而利用投射机制关心“被爱”的一方的缺点和不足。
其实“爱”的瓦解无关乎体制,人的爱的能力的退化在于人越来越世俗、物质、不自由、被各种绑架……
第四章:爱的实践
本章主要谈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爱的实践所需要的东西,即要有规范、要专心、要耐心、要予以最大的关注;二是对爱的能力有特别重要性的品质,即克服自恋(爱依赖于相对排除自恋,它要求谦恭、客观和理智的发展。)、要有信仰、活动性(不是具体做某事,而是一种内心活动,是人的能力富有成效的发挥……是“我常处于密切关心被爱的人的状态之中。)。
整理了一天多,终于把这本书的大概梳理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