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爱是一种艺术吗》
爱,是一种艺术吗?答案是肯定的。
爱,需要知识和努力。但是,很少人认为爱是一种需要学习的东西。主要体现在:
(1)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即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
(2)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才能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爱的对象。(爱不是有个“对象”那么简单。)
(3)把最初坠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永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个人感觉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不要把“最初的激情”与经营感情混淆,有人认为爱就是最初的激情,不需要经营。但事实是只有会经营的爱才长久,永恒,而这说明爱需要学习。)
爱是一门艺术,对爱来说,只有一条克服失败的途径,即找出失败的原因,并着手探索爱的真谛。如何去做呢?
答案就是明确爱是一门艺术。如果我们想知道如何爱,就必须遵循我们学习其他艺术的方法一样,在学习其他任何一种艺术时,必要的步骤是什么呢?
(一)精通艺术的理论。
(二)熟悉这门艺术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融为一体。
(三)始终关心“如何让这门艺术变得更加精湛”?
第二章《爱的理论》
第一部分“爱,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
任何爱的理论,都必须从某种人的理论和人类的生存理论开始。人类走出了原始自然界,所以,与动物的“爱 ”是不同的。
(一)人具有天赋的理性(与生俱来的理性),所以会感到孤独
人的理性让自己认识到生和死、了解自己在自然和社会面前的无能为力,了解自己短暂的生命等等,这些认识都让人感到孤独和隔绝的生存状态是不堪忍受的监狱。孤独的经历引起人们焦虑。孤独意味着无助,无力主动把握这个世界。
(二)孤独是焦虑的来源,它引起羞耻感和罪恶感。
亚当和夏娃吃了知晓善与恶的智慧果后,作为人类诞生后,产生了羞耻感。没有被爱重新结合的分离意识是羞耻感的来源。同时,它也是有罪感和焦虑的来源。(书中这句话加粗了,但是我没读懂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孤独到底是怎么引起羞耻感的,有点迷茫……)
(三)人最深切的需要是克服分离
所有时代和所有文化中的 人都面临同样的问题,即如何克服分离,达到和谐。克服分离能让人从孤独的牢笼中解脱出来。不管是埃及的农民,,还是罗马士兵,日本武士,所有人都一样。
问题虽然相同,但答案却各异,这些回答取决于个人所达到的个性发展程度。例如,一个人在幼儿阶段感到与母亲是一提的,他没有孤独感。只有到了母亲的躯体伴随他仍然不能消除他的分离感和孤独感时,就有克服分离的需要了。又比如,人类在幼儿时期也感到与自然融为一体,但是,越与自然界分离,就越强烈需要发现摆脱分离的新道路。
如何克服分离焦虑呢?
(1)迷狂状态是摆脱分离焦虑的一种方式
迷狂结合有三个特性:(1)它们是强烈的。(2)产生于包括身心在内的全部人格,是暂时性和周期性的。(3)建立与群体及其风速、习惯、和信念一致基础上的结合。
(2)把“一致”作为摆脱分离焦虑的又一种方式
假如我们每个人,在习俗、衣着、观念等方面与群体一致,那么,我们便觉得得救了,从可怕的孤独总解脱出来了。
(3)达到结合的第三种方式是“创造性劳动”
有创造性的人把自己同物结合起来,一切形式的创造性工作的劳动者都和他的对象融为一体。
综上三点进行总结:在生产劳动中达到的一致不是人际的协调,在迷狂的融合中所达到的这种协调是倏忽急逝的,由一致达到的协调不过是虚假的。这三种方式都是生存不完全的答案。摆脱分离焦虑的圆满答案在于人际的协调,在于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融为一体,在于爱。
爱的结合形式有:
(一)共生性结合的爱(不成熟的形式)
(1)被动形式
共生性结合的被动形式是屈从,即临床术语“受虐狂”,是某人某物的工具。
(2)主动形式
共生性结合的主动形式是支配,即虐待狂。控制、伤害、剥削、侮辱另一个人。
(二)作为对生存问题成熟的回答而提及的爱(成熟的形式)
在保持自己的尊严和个性条件下的结合,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
爱是一种活动,不是一种消极的情绪,爱主要是“给予”,而不是接受。
何谓“给予”?
(1)买卖型人格的“给予”
以接受为交换条件。我给予他人某物,那我要有所收获。
(2)非创造性人格的“给予”
在牺牲意义上将“给予”视为美德。他们认为“给予”是痛苦的,他们才应该“给予”。
(3)创造性人格的“给予”
在“给予”中,感到强大、富有、能干。这种增强的生命力和潜力的体验使我倍感快乐。
给予有物质领域的“给予”,也有“人的领域”的给予。
(1)物质领域的给予
给予别人物品
(2)人的领域的给予
奉献自身,奉献他的宝贵之物,奉献他的生命。把自身有活力的东西给予他人。
在给予的因素之外,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了解。
(1)爱蕴含着关心
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
(2)关心包含了爱的另一方面——责任感
责任是一种自愿的行为,是我对另一个人表达需求或者没有表达需求的反应。
(3)尊重
没有尊重,那么责任可能蜕变成支配和占有。(这让我联想到许多父母代替子女做决定,自以为是为孩子好,可是孩子却不领情,本质上这类父母没有尊重孩子的需求,没有尊重孩子的真正意愿。)
(4)了解
不了解一个人就不能尊重他,爱的责任没有了解作为向导便是盲目的。了解若无关心为动力,便是一句空话。
了解的方式有极端的方法,即把对方物化,虐待。另一种方式便是爱。爱才是了解的唯一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