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中秋了,最近在网上看到,说广州光孝寺附近有一间卖传统手工纸扎灯笼的店很火,排大队,还卖到断货,乍一看有老有少的,还以为是排队验核酸呢。
看到一个细路仔想买的奥特曼灯笼已经无货而只剩下哥斯拉,最后又不得不接受现实的那种无奈,让我想起了小学时候一次买灯笼的事。
大约是三、四年级吧,学校在中秋节前的某个晚上搞游园活动,要求学生人手一个灯笼带回学校。
但我当时忘记了通知中“带灯笼”的事,直到当天傍晚才突然想起来,大人不在家,我只好自己去买。
当时,刚开始流行塑胶电灯笼。但年纪小小的我,审美相当倔强,觉得只有纸灯笼才是灯笼,当时那种塑胶灯笼硬邦邦的,一点美感没有,像一个浓妆艳抹的手电筒。
可是,上天好像故意在玩我。
找了许多地方,人民北路、西华路一带我能知道的店都找遍了,奇了个怪,就是都找不到我想买的那种传统纸灯笼,大大小小的店铺,挂出来的都是塑胶灯笼。
眼看着太阳快要落了,为了“交功课”,只好接受现实,随便买了一个塑胶金鱼的电灯笼应付应付。至今还记得,那间小店就在现今的越富附近(当年越富还未出世,连个影都无),那个灯笼还不便宜,要5文鸡,当年一个最贵的快餐也就5文。
去学校的路上,在幽暗的巷陌中,提着一个又贵又难看的塑料金鱼的我,内心五味杂陈,只能不断安慰自己说,能有个灯笼拿回去就不错了,下次吧,下次一定要买一个全场最靓仔的纸灯笼。
可惜的是,没有下次了。
升上高年级后,我们中秋节已经不流行玩灯笼了,取而代之的是煲蜡——就是在地上点满蜡烛,然后大家围着一起聊天玩耍(危险动作,请勿模仿),有点现在“泡酒吧”的意思,只不过,那时候我们没有零食也没有饮料,就是干聊,干聊都能聊几个小时,那是现在无法想象的。
而今,物流发达,手指一点随时可以在网上买到各种各样的纸灯笼。可是我再也买不到九岁那年的纸灯笼了。
没有人能买到九岁那年的纸灯笼。
永远!无法!买到!无论多有钱。
现在都流行讲延时满足,但有些东西是有“保质期”的,一旦过期,再品已经不是那个味了。
就如十八九岁时突如其来的爱情,你觉得学业为重,等毕业了再说吧。可是,可是那种刚刚好的让人触电但又不至于电死的感觉,一旦放手就不会再有了,就像天上的闪电,稍纵即逝。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