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去上班,看到住宅楼下的路边很多麻雀在地上跳来跳去,一副惬意的样子。叽叽喳喳的叫声,伸伸缩缩的小脑袋,真是可爱极了。等你不知不觉中想走近一些,感受它们的欢快的时候,它们“噗”的一声飞起来,飞到另一个稍远的地方又落下来,继续它们的欢快。直到它们扑拉一下振翅飞起的时候,我才恍然,我离它们太近了。很多美好的事物都是这样,距离恰到好处,才是最好的状态。一旦你不知不觉,试图走近的时候,原来的平衡就会打破,原有的美好也就不复存在了。
远望着继续蹦跳鸟叫的小麻雀,依依不舍地去上班,一直萦绕在心头的还是麻雀的可爱模样。
想起小时候接触最多的鸟就是麻雀了。那时候的孩子,一个很重要的乐趣之一就是掏麻雀。一群熊孩子搬着个梯子,在屋檐下挪来挪去,看到屋檐下有小鸟做窝的痕迹,总要爬上去,伸手进洞去掏一掏。远处的老麻雀着急地喳喳乱叫,却总也阻挡不住孩子们的恶作剧。很多时候,收获的是一手的鸟粪,偶尔会摸到几只鸟蛋,有时还会遇到几只雏鸟。
捉到雏鸟,天真的孩子把雏鸟用绳子系住鸟腿,或者把它关进笼子里,会自以为是地试图喂养起来。老人们总是说,抓起来的麻雀是喂不长的。麻雀小的可能还会吃一点食物,成年的麻雀,都是不吃不喝,鸣叫不止,最后在其他鸟儿的相互凝望及呼唤中慢慢死去。心稍微软一点的少年,可能会在看到麻雀不吃不喝,没法养活的时候就会把它放掉,把它还给自然界,还给自由的天空。
这种掏鸟窝的“乐趣”,我应该是没有过的。没有这种乐趣,也并不是因为有动物保护意识,并不是舍不得小鸟被捉,舍不得夺走小鸟的“丈夫妻子孩子”。之所以不去掏鸟窝,大概是因为听老人说,掏鸟窝会掏出蛇来,而我恐惧手指与蛇的那种触感,蛇身的那种纹理、那种温度,一想起来就让人觉得不寒而栗。现在想来,我绝对是逗弄过麻雀。有的是幼鸟,嘴角都是黄色的,随着出生时间的加长,嘴上的黄色会逐渐减少。有时则是成年的麻雀,成年麻雀的喙则全部是黑的,在人逗它们的时候,它们会用尖尖的嘴去啄人的手指。
人类历史上,麻雀最大的厄运大概就是在中国了。1958年,大概觉得麻雀偷吃粮食,将麻雀确定为有害的鸟类,中央政府将它与苍蝇、蚊子、老鼠、麻雀一起列为四害之一,政府动员全国城乡居民,以全国之力,在规定的日期和时间内,掏窝、捕打以及敲锣、打鼓、放鞭炮,轰赶消灭麻雀,轰赶得它们既无处藏身,又得不到喘息的机会,最后累得坠地而死。但是一年以后,各地陆续发现,虫害肆虐,有些甚至对当地的园林等植物形成毁灭性的灾害。60年代停止捕杀,数量迅速增多。
据说,现在麻雀已经列入国家二类保护动物。任何捕杀、出售、食用麻雀的行为,均属违法。有人开玩笑说,中国人的善吃,生生将麻雀吃成了保护动物。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也导致麻雀数量减少,有些地区甚至到了绝种的程度,就是农药的大量使用。如我国的四川省,在短短几十年里,这些曾经与人类相伴了数万年的鸟儿出现了大范围的绝迹。
之所以说要向麻雀致敬,是觉得这种鸟儿是一种热爱自由的鸟儿。在被捉之后,竟然不吃不喝,绝食绝水,直至死去。有很多鸟类,比如鹦鹉、八哥,被捉了之后,经过驯养,不单过得优哉游哉,而且还会习得人的技能,像人一样说话,凭空获得了不少人类给予的赞赏与美食。麻雀作为这么小的一种小动物,竟然具有这种宁愿饿死也不做“家鸟”的品格,太让人敬佩了。是不是在它的眼里,自由比生命更重要?
著名的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有句台词,“有些鸟注定是不会被关在笼子里的,因为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
我们理应对所有的热爱自由的生灵致敬!致敬它们不惜生命追求自由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