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一个很火的励志公式,1.01的365次方=37.8, 1的365次方=1, 0.99的365次方=0.03,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后你将有很大的进步,如果不进步的话,一年以后,你还是老样子,如果每天退步一点点,那么一年以后,你将被甩出了100条街。
看到这个公式的时候,你是不是瞬间被打了鸡血?感觉只要努力一点点,一年后就脱胎换骨了。于是,清晨起来听听力,通勤路上听本书,参加各种训练营,完成打卡作业,睡前再看下文章,每天都过得好充实,好像一年以后,就能成为理想中的自己了。
然而,理想很美满,现实很骨感。
你努力了一年,课没少学,书没少读,可每当别人问你书上讲的是什么时,你却说不出来。在那一刻,你的内心是不是受到了暴击,甚至还有种越学越迷茫的感觉,好像自己陷入了一种越学习越痛苦,越努力越迷茫的状态。
这种情况我也曾经历过,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我比别人努力,可结果却不如他们。
直到最近我才在《认知觉醒:开启自我改变的原动力》一书中找到了答案。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其实也曾是陷入这种学习困境的人。直到36岁那年,他才开始进行探索,在广泛涉猎了多学科之后,他慢慢顿悟了,并在短时间内发生了蜕变。
他探索出来的方法论,解决了大多数人的困惑和烦恼,并将这些策略都写进了《认知觉醒》一书中,这些策略可以让很多年轻人觉醒,并少走人生的弯路。
而他对学习的探索,总结出来的方法,系统、全面地讲述了如何正确有效的学习。
匹配:好的成长是在自己的拉伸区
有的人很想利用阅读改变自己,但是又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读起。于是,就会向一些比较厉害的人询问书单。但是书买回来之后,自己根本就没翻几页,就束之高阁了。
如果你哪天问他:“你书看到哪里了?”
也许他会跟你说:“这些书根本就没你说的那么好,太难了,我根本就看不懂。”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在阅读上,你们本身就存在差距,而且知识背景也不一样。一个有10年阅读习惯且广泛涉猎多学科的人,跟一个刚准备阅读的人,基础是不同的。所以,同样一本书,阅读达人读起来刚好合适,而你读起来,就是困难重重。
适合别人的,不一定适合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书籍。
其实,不仅仅是阅读,包括学习、运动等,都是需要匹配自己的水平的。太简单了,没挑战性,而且很容易让自己的成长停滞;太难了,做不到,容易受挫。最好的学习区域是在舒适区边缘(拉伸区),既不会太容易,也不会太难,既有成就又有挑战,在这个区域一点一点地扩展自己的能力范围。
《刻意练习》一书中提到:“大脑对于处在舒适区之外却离得并不太远的‘甜蜜点‘’上的挑战,改变最为迅速。”
正如周岭在书中所说:“学习不只是一味地努力,成长也不只需要“打鸡血”、拼意志力。只要站在舒适区边缘,一点一点往外走,同时和时间做朋友,你肯定会在不经意间发生蜕变。”
深度:深度学习,人生为数不多的好出路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痴迷于每天听一本书,感觉每天花20分钟左右,就能获得一本书的知识,那么,一年下来,自己的成长肯定是突飞猛进的。
事实上,我在听的时候,感觉干货满满,但是没多久,我就几乎忘了所听的内容了。
这种学习方式,看似轻松高效,其实是停留在被动学习的最浅层。
那什么是被动学习呢?
被动学习指的是听讲、阅读、视听、演示等活动。
与之相反的是主动学习,主动学习指的是通过讨论、实践、教授给他人等活动;
以下的学习金字塔模型,很好地展示了不同学习深度和层次之间的对比。报告显示,主动学习的学习内容留存率更高。
比如,你已经阅读完了一本书,感觉收获满满,很开心自己又读完了一本书。但是,如果让你分享下这本书的内容,很可能你磕磕巴巴地也讲得不是很清楚。因为你还是停留在浅层的学习。
浅层学习只是输入,而深度学习则需要输出。
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法来进行深度学习:
1、尽可能获取并亲自钻研一手知识。与其每天听一本书,不如自己认真读懂一本书。
2、尽可能用自己的话把所学的知识写出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自己的语言把作者的思想表达出来。
3、反思生活。学习不止读书,生活经历同样可以被深度学习。
《暗时间》的作者刘未鹏说:“教”是最好的“学”,如果一件事情你不能讲清楚,十有八九你还没有完全理解。
关联:高手的秘密武器
有的人,不仅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明白清楚地把书上的内容讲出来,而且还会寻找知识的内在联系,发现发现知识背后的规律是学习的根本目的。
爱因斯坦在一个思维实验中,把一道光束假想成像波一样运动,有正常的波峰、波谷,就像海上的波浪一样。然后爱因斯坦想象自己在这道光束旁边,与光束同速运动。那么这条光束在他看来就是静止的、完全不动的。
爱因斯坦意识到有些不对劲。因为光速一般被认为是常量,但是这道光束在与光束一起运动的人看来是静止的。而这两点不能同时正确。
正是关联能力,促使爱因斯坦提出了狭义相对论。
那么,作为我们普通人,如何进行关联呢?
比如,在阅读的时候,你可能画过导图,做过笔记,但这些与自己的关联性都不大。你可以这样做:
在书中找到触动自己的知识点,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并与自己的实际相结合,将知识转化成行动。平时在获取到知识点的时候,也可以多问自己一个问题:“这个知识还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将知识关联到更多别的地方,并让自己的行动发生改变,这样的学习效率才会最大化。
反馈:持续学习的动力
心理学家罗西和亨利曾经做过一个心理实验。他们把同一个班上的学生分为三组,学习后就进行测验。
第一组学生每天都会得知自己的测验成绩,第二组学生是每周得知一次,第三组学生则是从来都不知道自己的成绩。
两个月后,将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操作方式对换,第二组保持不变。
又过了两个月之后,结果发现第二组的成绩保持稳步地前进,而第一组和第三组的情况则发生了转变:第一组的学习成绩逐步下滑,第三组的成绩突然攀升。
这个结果说明了,反馈比不反馈要好得多,而即时反馈的效果更好。
那我们怎样通过反馈,来激励自己继续学习呢?
最重要的是要重视输出,打磨作品。
每次学习完,可以将学到的知识讲给别人听,写出来给别人看,制作成视频分享出去,分享之前,一定要把自己的作品打磨到自己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样子。
比如周岭在写作的过程中,会将读者对他的夸奖和肯定截图保存,每次看到这些截图的时候,他就会动力十足。
一味努力地输入,不停地学,不一定能学有所成。缺少了反馈,学习的过程就会变得痛苦和无趣。
结语
痛苦并非来源于学习本身,而是日复一日的无效学习。
没有掌握正确有效的学习方式,那么我们所有的努力,不过就是低水平的勤奋而已。
就如成甲在《好好学习》里所说的:“生命有限,不要把有限的生命浪费在那些‘低水平勤奋陷阱’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