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们站在时代的潮头
阔海荡平了天空
我们卷入历史的暗流
深海潜藏着蛟龙
骤然被冲得无影无踪
茫茫然不知何去何从
我们站在时代的潮头
身后巨浪推动
踏上前人铺平的路
听话地跟紧前人的脚步
疲于奔命,无瑕思考
自己存在的理由
我们是谁?身处何处?
风平浪静的时候
只顾着低头向前走
无视浩瀚的星空
繁星点点月如钩
河畔,海湾,避风的港口
终没有广阔大海自由
生命的脉冲
在于潮涨潮落的运动
纵然惊涛骇浪波涛汹涌
我们愿做远走高飞的海鸥
听着海风的阵阵怒吼
感受海浪的滚滚涌动
2
青年的担当,往大里说,我们青年肩负着“时代和国家所赋予的使命”,往小里说,我们承载着来自家长、长辈、老师的殷切期望。在这种期望下,我们努力奋斗,即使有懒于奋斗的,也摆出了奋斗的姿态。这一方面要归功于“负有指导青年责任的前辈”的积极推动和正确引导,另一方面,正所谓“识时务者为俊杰”,我们也意识到了自己的处于重要的人生阶段,意识到了自己的要务,抓紧时间,不负韶华,勤奋学习,积极工作。我们希望通过自身努力,能拥有一个可期的未来、光明的前途、幸福的生活。为了这些,我们要争一口气,我们要对自己负责。的确,在学习生活和工作生活中,我们早就学会了负责与担当。我们正从上一代人手中接过沉甸甸的接力棒,再郑重其事地递给我们之后的下一代人,同时还不忘对下一代人说些上一代人说给过我们的励志的话。
学习和工作是辛苦的,那么就需要寻求一种甜来调和学习和工作的苦,以维持某种心理平衡。其中成本最低廉的甜,大概是与同伴有一句没一句地闲聊,有时童心未泯,还带点小打小闹。我们在人际交往中确立自己的存在,以获得甜味。这是一例,笼统的说来,我们在种种社会规范下最大化地满足自己的需求。走不出教室,离不开学校,就在教室里与同学聊得火热,乃至把大好的太阳晾在外面。类似的可笑之事还有很多,由于我们的需求总是和规则或规矩发生冲突,我们对规则和规矩的态度就有些矛盾,这矛盾体现在行为上,便是叫人疑惑不解或者哭笑不得的事了。比如,我们可能在课上吵吵嚷嚷,无视课堂纪律,却认为旷课是不好的,有时可能会惹事生非,而更多的时候还是按部就班。上课不敢迟到,然而体育课除外,理由竟是:体育课不迟到,还有什么课能给我们迟到?一句话,我们从来没把规矩当回事过,我们的遵从只是屈于权威,是惧于惩罚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对规则的捍卫。于是,一种特殊的心理规范便形成了:不敢公然违反规则,却群体性的趁机破坏纪律,不时在规矩边缘游走;在权威面前墨守成规,权威一走就直接变脸。
当然,攫取甜味不一定就要僭越规则,但从我们对规则的态度,不难看出我们在其他方面也同样缺乏自觉性和自主性,而失去自主性,也就缺失了活力和激情。青年本来是朝气蓬勃的、生命力旺盛的,但在环境塑造下、规矩约束下和主流教条下不免给人一种死气沉沉的感觉。例如课堂上,我们昏昏欲睡,眼神空洞;排队时,队伍稀稀拉拉,做操时动作敷衍。更有甚者宁愿原地站着不动也不愿动一下身体。说我们懒吧,做起作业比谁都勤奋,说我们勤奋吧,连做操的时候都要偷懒。这是非常匪夷所思的。我们活成了一台台只会遵从指令的机器,在没有指令时发了疯的宣泄,在有指令的时候拼命奋斗,而到了展现活力的时候,反而呆滞了,僵化了,松懈了,倾颓了,一点精气神都没有。这就像关在笼子里的鸟儿被释放出来,却已不会飞翔,除了持械内卷外只习得了群体性的聒噪。我们青年的整体风貌就是这样,偶尔的活泼,掩盖不了实质上的风发的意气正在一点一点被打磨掉,最终沦落为一个个呆板的机器,除了在社会期望下奋斗,就只会在社会规范下合理地满足自身需求。况且在功利的观念的驱使下,我们的所为都是朝着特定目标去的,不会再纯粹地做事情了,这就导致丢掉了很多类似于上述的做操的小事,也就丢掉了整个精神风貌。因此,纵然我们有时也活跃,但很多时候是死寂的僵硬的。我们只盼着熬过最苦的日子,享受最甜的滋味。我们的精神发泄和需求的满足方式因而变得局限,行为也变得僵化。这里面包含着眼界的狭窄、目光的短浅、天性的压抑、个性的禁锢和主动性的消磨。
我们正在成长,同时也在老去,因为趋向成熟的过程也是衰老的过程。在成长过程中,我们被要求听话懂事,逐渐失去了活泼的天性和独立性;被灌输圆滑和虚伪,磨灭了朴实和天真;被灌输标准答案,削弱了质疑能力;被指导反复刷题,扼杀了本就不多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被主流观念同化,丧失了独特性。我们一直在强调得到,学习新知,得到高分,却很少注意到我们在得到的过程中失去了什么。我们所得到的,真的抵得上我们所失去的吗?生命易逝,青春短暂,生命的易逝在于它会渐渐被死亡同化被社会同化变得机械化和固化,青春的短暂在于它刚冒出稚嫩的萌芽就被扼杀。我们的生命力就这样被剥夺,青春就这样消逝,只留下一具行尸走肉沉溺于题海中放弃挣扎,背负着重担奔命于四方。
然而这就是我们的使命,我们这么认为。有的时候事情是否真的这样倒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不是这样认为,我们认为它是,它就是了。我们已经习惯于每日奔走于学校和家,木然地做着我们所做的一切:俯首于堆积如山的作业,参加各种繁重的补习班,回到家,拿起手机,打打游戏,刷刷短视频。偶尔也会有迷茫的时候。我们是谁?又在何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我们所做的这一切究竟是为了什么?这些疑问我们或多或少都有过,但毕竟是青年,少了孩提时的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天真与好奇,也因为社会观念不期待我们无知,我们接受了前辈给出的答案,习以为常,不再问个究竟。于是,我们的迷茫和困惑很快就被快节奏的、忙碌的生活冲得不见,又一头扎进成堆的作业中,欢乐在与朋友的闲聊中,沉浸在缤纷多彩的网络世界中。我们从祖辈那里继承过来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的优良品德,习惯了疲于奔命,不问其他,生活忙碌倒也充实。迷茫过后,我们又有了坚定的信念,内心又充满了希望,希望能接受更好的教育,从事更好的工作。——这所有的一切在我们看来都理所当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们都是这样过的,也已在不知不觉当中认为应当如此。一次次地妥协,一次次地压抑,一次次地放纵。
当我们又一次埋头于试卷间,或又一次消遣与屏幕上时,也许会突然想到什么,猛然抬起头,那眼神中带着点不甘和不宁。难道我们能做的就只有被允许和被期望做的这些吗?我们还能做点什么?还想做点什么?又或者,我们还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吗?我们希望的不仅仅是享受别人的劳动和智慧带来的好处,更憧憬着有朝一日自己也能去付出去贡献,去创造去改变,以获得更大的价值感,更充分地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被日常的琐碎缠绕,陷入低能的状态,为虚无的意义而奋斗,盲目地做手头上重复性的工作,麻痹掉自己的大脑,进入永无尽头的机械循环。——这些固然也有价值,但是这些价值足够完美足够坚实吗?值得坚守吗?我们不想让固有的观念阻碍我们自由发展和追寻更高价值的脚步。我们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允许我们试错,更大的空间给我们开拓,在更高的层面上去超越,不至于面对现实生活时手足无措。我们不愿再在社会边缘,一味地享受着、观看着、接收着,发表无谓的评论,我们希望与世界深入互动,成为世界的参与者、发起者、建设者。我们不愿做蠹虫在陈死的人的尸体里蠕动,我们希望引领一个属于我们自己的崭新的时代,一个青年的时代,一个青春的时代。
这些愿景,看上去有些缥缈,但好歹比使命要实在的多,真切的多。带着这些美好的缥缈的愿景,我们将地踏上一段颠沛流离的旅途。走向独立,把握自主权。青年的命运由青年自己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