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下心、俯下身——破解青春期厌学困局的核心密钥》

    坚持分享2887天。一天进步一点点,读书899(2025.11.8星期六)

      静下心,俯下身,这六个字做起来不易,确是破解青春期厌学困局的核心密钥。

      青春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觉醒与身心剧变的关键阶段,而厌学情绪,恰似横亘在成长路上的一道迷雾,让无数家庭陷入焦虑与拉扯。面对紧闭房门、拒绝沟通、抵触学业的孩子,父母们往往急于“解决问题”——说教、施压、报班、批评,却屡屡陷入“越推越远”的困境。其实,破解青春期厌学的核心,从来不是强硬的干预,而是父母放下焦虑与控制,真正做到“沉下心、俯下身”,用理解与接纳搭建起通往孩子内心的桥梁。

      “沉下心”,是父母先卸下自身的焦虑滤镜,看见厌学背后的真实诉求。青春期孩子的厌学,从来不是“懒惰”“叛逆”的简单标签所能概括,而是其内心矛盾与外部压力的集中爆发。从精神分析视角看,这可能是孩子对“被控制感”的隐性反抗——父母过度关注成绩、频繁规划人生,让孩子在学业中丧失自主感,转而用“放弃学习”夺回心理掌控权;从荣格理论出发,这或许是孩子“自性化”过程中的挣扎,他们试图摆脱父母的期待,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坐标,而学业若成为“自我实现”的阻碍,便会自然产生抵触。

    父母若一味沉溺于“成绩下滑”的焦虑,急于用“别人家的孩子”对比、用“未来前途”施压,只会让孩子感受到“你在乎的是分数,不是我”。唯有沉下心,跳出“成绩至上”的思维定式,才能看见孩子厌学背后的真实痛苦:可能是学业压力过大导致的习得性无助,是人际关系受挫后的自我封闭,是对父母控制的无声反抗,或是对自身价值的迷茫困惑。就像一位母亲,当她放下“必须考上重点高中”的执念,沉下心倾听孩子“每天刷题到凌晨,却依然跟不上”的委屈时,才明白孩子的厌学不是逃避,而是长期自我否定后的崩溃。

    “俯下身”,是用平等的姿态走进孩子的世界,用共情替代说教。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识空前强烈,他们渴望被尊重、被理解,反感被当作“不懂事的小孩”随意说教。父母若始终站在“权威者”的高度,用“我都是为你好”的话术灌输道理,只会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俯下身,意味着放下父母的架子,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对话,先共情其情绪,再探讨问题。

          当孩子说“我不想上学了”,别急着反驳“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而是试着回应“妈妈知道你现在一定特别难受,能和我说说发生什么了吗?”;当孩子抱怨“学习太无聊了”,别忙着批评“你就是没毅力”,而是尝试理解“听起来你在学习中没找到乐趣,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这种共情式的回应,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看见、被接纳,从而愿意敞开心扉。就像荣格强调的“容器功能”,父母唯有成为孩子情绪的安全容器,接纳他们的负面情绪,孩子才能在安全感中梳理内心的混乱,重新审视学业的意义。

    沉心俯身的背后,是父母对孩子“完整人格”的尊重,而非只关注“学生身份”的功利。青春期是孩子建立自我认同的关键时期,他们需要知道,自己的价值不仅仅取决于成绩,更在于自身的独特性与完整性。父母若能沉下心观察孩子的兴趣与天赋,俯下身支持他们的探索与尝试,往往能让孩子在其他领域获得成就感,进而重新建立自信,甚至将这份自信迁移到学业中。

      比如,有的孩子虽然成绩平平,却对绘画充满热情,父母若能支持他的爱好,让他在画笔的世界里找到价值感,便不会因学业的挫败而全盘否定自己;有的孩子擅长与人交往,父母若能肯定他的沟通能力,引导他认识到“人际交往也是重要的能力”,便能缓解他因成绩不佳带来的自我否定。这种对“全人”的关注,恰恰是化解厌学情绪的关键——当孩子感受到“无论我成绩如何,父母都爱我、认可我”,他们才有勇气面对学业中的困难,而非用逃避来自我保护。

      破解青春期厌学困局,从来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万能公式可循。但“沉下心、俯下身”这六个字,却是父母最有力的武器。它要求父母放下焦虑与控制,用理解替代指责,用共情替代说教,用尊重滋养孩子的自我认同。当父母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看见他们的痛苦、接纳他们的不完美、支持他们的成长时,孩子才能在爱与安全感中,重新找到学习的意义,走出厌学的迷雾。毕竟,青春期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管教者”,而是一个能与他们并肩同行、照亮前路的陪伴者。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