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政,目前最受关注的是高中阶段高考科目的选择,并让高中选科与大学的专业发展顺利衔接。这彰显了选择性理念,高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选择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科和专业。但现实中最大的难题是,学生不会选择,也不知道怎么选择,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今后要干什么,适合干什么。
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适合发展的教育,这才是好的教育。新高考“六选三”的模式把考试从“套餐”(文科、理科两条通道)变成“自助餐”(20种选择方式),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优势和志向,在很大的空间来选择不同的考试科目,不再人为地被分为文理科,从而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潜能和学科特长,考自己所长,考自己所好,学习由“补短”转变为“扬长”。
但教育的现状是许多学生用12年来提分数,却只用几天来选择人生。大多学生在高考分数公布当天才去考虑报考什么专业,选择什么职业。他们不知道各个专业到底是什么意思,也不管专业是否合适,往往只认大学招牌;更不知社会上各种职业到底意味着怎样的工作状态,自己到底擅长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终生的追求是什么。这是因为:
一是高中学生普遍自我目标缺失,高考前学习的唯一目的就是上大学,学习是为了父母、为了老师,唯独没有考虑自己的个体需要,对自我兴趣、个性、价值观了解不够;二是高中学生的自我职业发展期望值过高,多数学生在填报志愿时,关注更多的是未来薪金和福利待遇问题,没有把个人发展空间或者未来的发展前景放在首要的位置。
当然,现行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仍然以高考为最重要的标志,高考获胜就意味着成功。所以,学校工作主要围绕学科考试进行,基本不会关注到学生的生涯规划。
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录取不分批次,实行“专业+学校”志愿,按专业(类)平行投档;高校确定和提前公布专业(类)选考科目范围和其他选拔条件,择优录取。这种“专业导向”的录取模式是对过去“总分匹配”模式的颠覆。这开始逼着学生对自己、对未来必须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生涯规划教育并不是要学生当下就确定具体明确的职业方向,而是让学生在认识自己和社会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所在,学会把兴趣转变为学科优势、职业兴趣和事业追求,在选课和选专业方面能够有的放矢,使自己的学科选择、优势智慧、高考志愿实现最大程度的契合,激发个人的内在价值和潜力,有目标的学习,有计划的发展。
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高中生必须修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同时,高中阶段也是学生发展分化、个性开始彰显的阶段,这就要求高中课程增加选择性,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禀赋、潜能来选择分级分类的课程。
为实现自我个体发展与未来职业相匹配,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高中学生应该建立自己的GPS。
认识自我。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把握未来。
认识专业。认识专业是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一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征来研究相关专业的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发展方向等。
认识职业。通过了解职业及职业环境,最后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及发展方向;通过不断修正与提升职业生涯的基本模式,最终实现人职匹配,使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相吻合,达到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最大化,从而获得更多的人生成就感和幸福感。(18.6.2《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