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目的
从不同的社会层面来说
父母(家庭)、国家政府、人类社会,没有不重视和积极投入教育的,但不同层面的视角和出发点各有侧重:
父母希望通过教育让自己孩子将来进入社会后首先是不被淘汰,有立足之地,在此基础上或生活美满,或事业有成。一言以蔽之,有出息。
国家以教育为百年大计,因为教育关系到整体的国民素质、国际地位和民族兴衰。萨克斯说,“要保卫一个国家,你需要一支军队,但要保卫一个文明,你需要教育。”
从全球的角度,正如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所说,“不管你担心什么样的全球问题,消除贫困,维护和平,还是解决环境与能源问题,也不管你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其中必有教育这一项,有些问题甚至没有教育根本就解决不了。”
从被教育的个体来说
对教育的一个大众化的认识是,教育就是通过传授、训练、分享和交流,将知识、技能与习惯蚀刻到一个人的脑海中。
“教育的目标是帮助学生培养起自学能力。”--乔姆斯基
“教育是让人能够区分真假、好坏与善恶。”--伊玛目·安札里
“智力加品格,这才是教育的目标。”--马丁·路德·金
“教育的目的不是把容器装满,而是把火点燃。”--怀特海
以上大咖的表述比大众化的认知更加深入,更强调教育的目的中知识与技能之外的东西。
对一个个体来说,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健康而且全面,提高综合素质。
教育的基础是健康。健康有身体层面的健康,也有精神层面的健康。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身体健康,神智正常,这是开展其他一切全面系统教育的基础。
教育的全面性,意指身体、心灵、思想、知识与技能,全方位层层深入的培养与开发。
教育的健全性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姑且用一棵树来描述教育培养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健全性。
从个体的角度来说,一棵树,经历着四季变化,树叶会凋落,然后重新萌芽,果实会成熟,然后又重新开花结果,但树根会一直深扎在那里,树干也会一直挺立在那里。一个人的思想,尤其是心灵,一旦固化成型,就很难再去改变,而一个人的才能,也就是知识与技能却会随着时代和环境的需求不断地在演进更新。
心灵和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潜能,这两个基础打好了,孩子在学习和才干方面的适应能力和拓展能力才会灵活和空间无限。约翰·威廉·加德纳说,“在应当教会孩子如何种植自己的绿植时,我们却把鲜切花递给了孩子。”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头脑的教育而没有心灵的教育,等于没有教育。”只教授知识与技能,那是授之以鱼,开启心门,启迪智慧,那是授之以渔,让其受益终生。
从时代变迁的角度来说,心灵和思想的教育不会因为时代不同而发生大的变化,任何时代都需要美丽的心灵和敏锐的头脑,但知识与技能等才能方面的教育却需要与时俱进,迭代更新。泰戈尔说,“不要将孩子限定在你的学习范围内,因为他出生在另外一个时代。”丹尼尔·平克在他的著作《全新思维》中写道,“作为一个社会,我们已经从所谓的知识时代跨入到概念时代。在新的时代里,我们所面对的问题不再有唯一的可确证的答案。知识时代,成功主要取决于学业成绩:贯穿于教育系统内的一系列测试,这些测试需要逻辑与分析以找到那个唯一的正确答案。概念时代不是这个样子的,这个阶段需要创意、创新和设计技能。”他接着强调,“当前的教育还主要在适应快速消亡的信息时代的要求。就好比我们的孩子流转在流水线上,我们兢兢业业地灌输数学、阅读、科学技能,然后检测他们记住了多少,确保他们符合生产的所有‘标准’。今天,社会中成功的一员必须把不一样的东西放到桌面上。每个人会因为他们独特的贡献和他们的创新思维、积极主动和决策中的全球视角而得到认可。”不断深入的科学探索与发现,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应用,在这样一个快速发展与大踏步迈进的时代,教育也是一个贯穿一生的动态的过程,尤其是对知识与技能的学习。近来火爆的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的新技术发展与应用,已经在重新定义人在社会生产中的角色,程式性重复性的工作已经被人工智能取代,人的价值逐步向创意、创新、设计等更灵活,更需要想法,也更有挑战性的工作转移,教育必须因时而变。
教育的方式
一个人心灵与思想成型的关键时期和记忆与学习能力的最佳时期是13岁之前,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基础教育阶段。从事基础教育的有两大主力,一个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一个是家庭教育,其他的策应力量就是社会大课堂了。
正规的学校教育,貌似是在教授各学科的知识,但其实它还在潜移默化地扮演其他一些角色,如同学之间如何相处,会培养起孩子的社交技能,学校里面也会有各种行为规范,会培养孩子的自律能力,学校里面的实验课,会培养孩子的求知欲和探索精神,学校里的美术课,会提高孩子的审美与艺术修养,学校里评选三好学生之类的,又会促进孩子品德的提高。老师和同学对孩子教育起到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师德师风对孩子的影响,周围同学圈子综合素质如何,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威廉·亚瑟·沃德说,“平庸的老师会讲授,好的老师会解释,优秀的老师会示范,伟大的老师会激发。”家长拼命要买学区房的原因之一,也是为了让孩子身处在一群综合素质高的同学群体当中,相互比学赶帮超。
学校教育可以带来的另一个好的成果是,正如威廉·黑利所言,“如果教育能够确保孩子们在离开学校后,都清楚地知道他们还不知道什么,并被灌输了终其一生的求知欲,那这样的教育就是更有效的。”爱因斯坦也有类似的表述,“一个人忘掉了学校里学的东西后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
学校/老师是教育公式中的变量(因为他们会因时而变),而父母(家庭)是常量。家庭教育,不可或缺,其对孩子心灵与思想的教育,不亚于学校教育。在与孩子的朝夕相处当中,你的言谈举止在孩子眼里都是示范。最可悲的是,有的家长说一套,但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套,给孩子造成困扰,而孩子更容易习得的是你的言谈举止,而不是你的说教理论。
杨百瀚这样说,“你教育了一个男人,你就是教育了一个男人;你教育了一个女人,你就是教育了一代人”。可见,在家庭教育中,母亲的角色有多重要。
马克·吐温说,“我从未让自己接受过的学校教育妨碍我的教育”。这是警示我们不要狭隘地理解教育,整个社会就是一个教育大环境。人从出生到死亡,每时每刻都沉浸在教育的环境当中,不管你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你都是在持续的学习过程中。学校教育也好,家庭教育也好,只是教育的方式之一,它与其他各种教育方式是并行不悖、相互补充的,只是各种教育的角度和侧重点不同。一个人即使未经过正统的学校教育,或者没有完美的家庭熏陶,他也完全可以通过其他教育方式而拥有美丽的心灵、敏锐的头脑、丰富的知识和卓越的才能。一个人是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教育方式合力塑造的结果,他人的传道、授业、解惑,自己的观察、体验、感悟等等,都在发挥作用。
罗素说,“人生来是无知的,但并不愚蠢。是教育让他们变得愚蠢。”所以我们切不可对教育想当然,或掉以轻心依赖某一种教育或某一层面的教育。各种教育主体需明智地从事教育工作,鼎力合作,从根上出发全方位地塑造孩子健全的素质综合体。
总之,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以心灵为基石,以思想为支撑,知识技能与时俱进的综合素质健全的个体,使其融入和服务于社会,成就和美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