浇水和自吸水联手,因其能取长避短、完美互补,从而衍生出了不少关于解决普通养花难题的好方法。
其中效果最为凸出者当属《调控土壤湿度》和《避免肥料流失》,而它们所基于的必要条件都是:限制花盆从底部向外流水。
也正因为如此,不少花友甚至内行对这些方法的综合效果都表示怀疑,他们担心:
盆下不流水,时间一长土壤会碱化。
这种担心是有道理的,因为土壤后期碱化主要由水质差所致(化肥施入后最终还是溶进水里);若只进不排,时间一长土壤必然碱化。
所谓碱化,实际指的是盐碱化,即硬水中的盐离子(主要是钙、镁盐离子)随着水分蒸发,盐分被析出,部分盐再脱酸根变成碱。
用多浇水、多排出的办法可以排碱,但有如下缺陷:
1.在排碱的同时养分也随之流失,理论上可做,实际上得不偿失;浇水少起不到作用,浇水越多养分流失也越多。
2.土壤本身有一定的吸水和存水能力,直至达到饱和,这些被吸入暂存的水蒸发后还是有盐碱留下。
3.当再次浇水时,前次浇水留下的碱,一部分被外流带出,另一部分溶解进暂存在土壤里的水中,等于增加了新水的含碱量,结果是析出的碱更多;这样一次次地循环增加,土壤的碱性肯定越来越大。
由此可见,不论排水与否,只要水质不好或施入化肥,都有导致土壤碱化的风险。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比较实用的土壤排碱办法:
既然盐碱的来因是水蒸发的结果,而水又只能从土的表层蒸发,那么盐碱也一定会被留在土壤的表层。当再浇水的时候,会把它冲下去一部分,再蒸发的时候又重新带到表层;浇的次数多,反复的次数就多,表层盐碱含量也越高。
如果不从上面浇水,盐碱就一直停留在表层。
很明显,只要把表层的土移去,大部分盐碱就能够排除;表层碱土去掉后,再盖一层新土就可以了。
这种治碱方法用于养花或许是首创,但绝非仅凭理论推演;当年我们在兵团农场大面积治理盐碱就是用的这个办法:先大面积灌水,待水退去后,再把高包上的土搬走;因为水有沿着毛细管向高处爬的特性,高处比低处先露出水面,蒸发的过程长,大部分的盐碱也就留在高包上了。
当然也可以在花盆表层预先填一些不含肥料的土,专门排碱用(就叫作排碱土吧),过上一段时间把排碱土换一下;这样既排碱效果好,又不流失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