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王小柔为《听见》这本书写的序的标题是“最美的枝条依然向着东方”,她把陈燕比作一颗大树,无论环境是否恶劣,根紧紧抓着泥土,最美的枝条依然向着东方。
陈燕就是《听见》的作者,一个钢琴调律师,同时也是个盲人。激发她写这本书的初衷,源于世人对盲人有太多的质疑。
她出去旅游,别人会质疑,旅游就是看风景,她什么都看不见出来干什么;她发微博微信,别人会质疑,盲人不是看不见吗,她怎么打的字;她在外面走路,别人会质疑,前面有沟她居然知道迈过去,一定是假盲人。这一切质疑都让她感到心寒,因此,她要向世人证明,盲人,也可以跟健全人一样活得精彩。
这是一本陈燕自身的全面传记,写了她作为一个盲人的成长史,全书都是励志的典范。她创造了许多盲人第一:中国第一位女盲人钢琴调律师、第一位盲人跆拳道手、第一位盲人独轮车骑手、第一位画猫的盲人、第一位出版自传的盲人,曾参演第13届残奥会开幕式,成长经历被多家新闻媒体报道,是『感动中国2004十大真情人物』和『2011北京市自强模范』。
拥有这么多标签,陈燕在盲人界中无疑是一个传奇人物,王小柔的比喻用在拼命的陈燕身上倒也贴切,可我还是更愿意把陈燕看成是偏见的对立者,一个跟偏见唱反调的女人。虽然整本书都没有提到“偏见”二字,但从她的经历可以看出,她一直都在试图打破世俗对盲人的偏见。世人越是认为她做不到的事,她越要去做到,她的存在,便是对偏见最好的痛击。
02.
如果说陈燕最大的不幸是来自视力上的问题,我倒更觉得她此生最大的不幸是有一对视她为蝼蚁的亲生父母。
她几个月大时被查出患有先天性白内障,父母接受不了她是个瞎子,后来又怀了她妹妹,所以没有奶水喝,每天只给她八块动物饼干充饥,还商量着把她扔到河里淹死。直到被姥姥抱去北京抚养,她才得以摆脱被父母扼杀的命运。
在陈燕八岁那年,北京没有愿意收她上小学的学校,因为要上学,不得已她又被送回到她父母身边。尽管已经八岁大的陈燕,依然没有得到父母的认可,因为看不见受尽了父母的冷嘲热讽。
上学的第一天,陈燕比妹妹起得还早,但妈妈只给妹妹准备了新书包,不让她去上学,说一个瞎子上学没什么用,让她这个瞎姐姐别耽误妹妹。她妹妹上学去了,太姥姥也看她不顺眼,调侃她是小姐的身子丫鬟的命,心比天高命比纸薄。
没过几天,她妈妈又嫌弃她总吃闲饭,安排她洗衣服、做饭、扫院子、喂猪喂鸡打水,粗活累活全让她一个人干。她每天早上六点钟就必须起床为全家人熬粥,粥熬稠了,换来一顿痛骂。吃早饭时妹妹每天都能吃到鸡蛋,她妈妈说给她吃就是浪费,因为她是个废人。盛猪食时把猪食洒在了地上,她妈妈一个铁勺就抡了过来。她妈妈还不让她出去玩,说是丢人现眼,若她溜出去玩被发现了,又是一顿暴打。还好,两年后,姥姥知晓了父母对待她的恶行,把她带回了北京,她才再一次脱离了父母的魔爪。
陈燕虽然已经远离了她出生的家,但她依然没能摆脱原生家庭带给她的伤害,那种来自父母的羞辱打骂以及对盲人的偏见已经深深烙印在她心底。
在《听见》这本书里,陈燕两次提到了她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次期末考试,她语文考了九十八分,数学一百分,被评为了“三好学生”。2003年,她又以全国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北京联合大学特教学院钢琴专业。这两次都让她想到了小时候妈妈拿她跟妹妹作比较的经历,还多次羞辱她是废人。在她父母的心里,永远秉承着瞎子就是废人,瞎子读书也没用这种偏见。可见,陈燕有今天的成绩,少不了她父母当初的“功劳”。她如今的每一次突破,都是扇在她父母脸上一记重重的耳光。
03.
陈燕说:“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盲人都是面部表情呆滞、仰着头翻着白眼球、平时不怎么出门。”
盲人因为看不见,从小无法去学习或模仿健全人的面部表情,因此常常会出现一些怪异表情。比如在陈燕上学的盲校里,那里的学生什么表情都有。有个同学一边摇头一边往前走,被同学起外号叫“琼瑶”。有个同学走路看天,外号叫“望天”,这就是所谓“盲相”。
在多数人的认知里,盲相才是盲人应有的特征。为了打破这种世俗的偏见,陈燕从小在姥姥的教导下学习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她不要被别人当成怪物来取笑。她学习用耳朵来代替眼睛,但眼睛一定要跟着手走,比如去桌上取杯子,先想好杯子在哪里,用手拿时眼睛必须跟着手走。跟别人对话时,出于尊重,眼睛也必须看着别人。
所以,单从面部表情看,陈燕修炼得已经跟健全人没有区别。她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无不在刷新着世人对盲人存在的偏见。
04.
陈燕学的专业是调琴,毕业后的她,在工作上也没少碰壁。她去给用户调琴,都因为不相信盲人调琴而被拒绝了,甚至连试调都不允许。原因有二,一是用户没听说过盲人能调琴,怕把钢琴调坏了。二是用户嫌麻烦,觉得她是盲人眼睛看不见还要特地去接她。她的很多盲人同学因为钉子碰得多了都纷纷改了行。
可陈燕就不信这个邪,为了让全国人民都了解盲人、知道盲人还有钢琴调律这项工作,她非要去当那个率先吃螃蟹的人。既然因为盲人身份处处碰壁,她便留了个心眼儿,去用户家前,绝不告诉对方自己是盲人。用自己外表看不出盲人的特点,隐瞒自己的盲人身份,先为自己争取试调的机会再说。一番试调下来,对方往往会被她娴熟的技术及敬业的态度所打动,也就不再跟她计较她的盲人身份了。
对于一个健全的钢琴调律师,去用户家是很容易的事,在胡同口看路牌,在小区看楼号就行了,而对于一个盲人,却很难做到。她为了打消用户去接她的顾虑,特意去买了一份详尽的北京市地图,请家人协助,把图上的地名、车站、胡同、小区等一一抄写成盲文,再一条路一条路背熟,并在周末的时候让家人陪她出去熟悉街区。
就这样,陈燕通过自己的努力,她不但为自己建立了口碑,也给盲人钢琴调律师群体赢得了信誉,更消除了世人对盲人就是废物的偏见。她后来创办的钢琴调律公司,便是最好的证明。
05.
在一个充满偏见的社会里,每个人都是偏见的缔造者。人们往往会通过世俗的标准来判断一个人或某件事,比如高富帅配白富美,丑逼配丑逼,这样的搭配才算天理。比如你大龄未婚,会被人扣上一顶“要求高”的帽子。比如你三十多岁还无车无房,你便是loser。又比如你不婚或丁克,会被质疑为身体或精神有问题。在这样一个社会里,有人是偏见的看客,有人是偏见的缔造者,还有一小部分人,必然沦为偏见的受害者。就如陈燕,她成长的过程,其实都在与偏见作战。幸好,在这场战斗中,她始终没放弃初心,为自己赢来了另一片光明。
希望在她黑暗的世界里,生命永远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用力地抽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