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不多是《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中形成独立的几个要素再说一遍:积极主动、以终为始、要事第一。
根本的逻辑在于:要去想自己要什么,而不是不要什么。要想想能做什么、什么是有效的,而不是考虑不要做什么。也就是《第五项修炼》中的自我超越。
反抗-顺应模式的最大问题在于你的动力来自于你对问题的焦虑,并通过心理暗示强化焦虑来迫使自己行动,让自己想要去解决它。但是,一旦情况开始好转,焦虑会减轻,从而动力会减少。也就出现反复拉扯的现象。继而让人对自己失望,觉得自己毅力不够,产生挫败感、无力感。
本质上是一种对环境的被动反应,要么就顺应环境,听安排,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是内心不自由。要么就试着去反抗、破坏环境。这些都是试图控制自己不能控制的事。
创造性的思维就是让人聚焦于自己想做的事情、想要实现的愿景上。这种愿景是正向的、积极的,不是为了拒绝、摆脱、解决问题,而是内心想要的、切实希望实现的理想目标。这个时候,行动的动力来自于想要把事情做成的主观能动性。即便面对挫折,也能从中学习,并转化为经验,朝着目标不断迈进。
用一种新的结构来取代旧的结构,而不是去破坏原有的结构。让人获得内心的选择的自由。做自己能做的事、有效的事。
改变的过程包括将目标与现状不停的对比,试图让现状靠近现实的过程。所以,一方面要定义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要什么包含了价值观是什么、最终目标/结果是什么,这些会知道你前进路上的每一次选择。另一方面也要对现状有清醒、客观的认识。不是说试图去分析为什么这样,而是定义清楚现在是什么状况。而创造的过程,则不拘泥于达到目标使用的哪种形式,而在乎目标是否达成。不是对环境的被动反应,而是利用现有条件的力量去帮助自己达成目标。
同化期中,会出现努力与实现的时间差,也就是当下看不到自己努力的正向反馈。让人觉得看不到希望。这时候,也是要全面、客观的了解现实而不是看法,明确目标,然后做能做的、有效的事。
最后,作者也提到要完整的接纳自己,不要试图做一个完人。学会接纳自己,放弃对于他人、对于世界、对于自己的应该思维。也就是放下期待、要求,真正的尽人事、听天命。